正文 第28章 孩子應該知道的經濟學常識(2)(1 / 2)

一種觀點認為,通貨膨脹的原因在於人們對商品的總的需求量過度增長,導致商品的總供應量相對不足,也就是“太多的貨幣追逐較少的貨物”,或者是因為“物品與勞務的需求超過按照現行價格可得到的供給,所以一般物價水平便上漲”。總之,就是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所引起的通貨膨脹。這一點,與人們常說的“物以稀為貴”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假定在一個原本供需平衡的經濟體係中,出現用於購買商品的貨幣總量的增加(總需求增加),如果沒有足夠的商品來滿足這一增加的需求,人們就會出高價來購買商品,從而推動價格的上升。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發生通貨膨脹是因為商品的成本增加,從而導致商品價格上漲。比如一個商品的生產廠家,在原來的生產成本和一定的利潤率之下,能夠保持正常的生產運營。現在由於某種原因使成本增加了,例如工資的增加、原材料的漲價等,生產者為了保持原來的利潤率,就會抬高出售的價格,把增長了的成本轉嫁出去,這樣就會引起一係列的連鎖反應,最後導致價格水平的普遍上漲。

人們通常根據通貨膨脹的嚴重程度(通常用“通貨膨脹率”來衡量,即物價上漲的比例)不一樣,將其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溫和的或緩行的通貨膨脹

這種情況是指通貨膨脹率低,而且呈較為穩定、緩慢的上漲趨勢。物價較為穩定,貨幣不會有明顯的貶值。

2.疾馳的或奔騰的通貨膨脹

指年通貨膨脹率為2位數,甚至3位數的通貨膨脹。這時,通貨膨脹在加速之中,人們的恐慌心理使通貨膨脹變得更嚴重。通貨膨脹已經對經濟產生不利影響,但還不至於引起金融崩潰和經濟生活的混亂。

我國在1992年到1994年間發生的通貨膨脹就屬於這種級別。

3.惡性通貨膨脹

指通貨膨脹率在3位數以上,物價連續狂漲,貨幣價值不斷下降。人們不願握有紙幣,或搶購物資,或持有外幣,已對經濟社會的生活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甚至引發政局的動蕩。

另外還有一種受抑製的通貨膨脹,又稱隱蔽的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是指經濟中存在著通貨膨脹的壓力,由於政府實施了嚴格的價格管製與配給製,通貨膨脹並沒有發生;但一旦解除價格管製並取消配給製,就會發生較嚴重的通貨膨脹。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實際生活中,如果出現通貨膨脹,物價上漲,人們手中的錢就不值錢了,也就是常說的“貶值”。這時人們的存款所代表的實物量少了,如果收入沒有變化,生活水平就會相對下降,嚴重的會造成社會經濟生活秩序的混亂,不利於經濟的發展。

掌握通貨膨脹的概念,可以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增強經濟風險的意識,加深對理財重要性的認識。

稅收是怎麼回事

稅收是和人們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的一個概念,家長應該適時地向孩子傳授一些稅收知識。

按照專業的說法,稅收是指國家為了滿足一般的社會共同需要,憑借政治權力,按照法律規定的標準,向負有納稅義務的人無償地征收貨幣或實物所形成的一種特殊分配關係。這是國家為了行使其職能,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方式。

家長可以這樣向孩子解釋:如果把國家比喻成人的“肌體”,那麼稅收就是肌體裏的血液;把國家比喻成一個家庭,那麼我們的企業、事業單位、公司、集團和13億人民就是這個家庭的成員,而稅收就是這個家庭的一筆巨大而穩定的收入。國家通過稅收籌集的資金,按照國家預算的安排,有計劃地用於發展經濟、科學、文化、教育、衛生、國防等事業。比如:寬敞明亮的教室、設備上乘的醫院、寬闊通暢的公路、環境優美的城市麵貌等都離不開稅收的支持。

家長可以用孩子身邊的事情來說明國家為什麼要征稅的道理。比如在大街上,告訴孩子治安巡邏的警察從事的不是義務勞動,他們雖然沒有直接參加生產性的勞動,但是如果沒有他們的存在,社會的安定將難以保證。這些不直接參加生產的人的報酬靠什麼來支付呢?國家就要動用稅收收入來支付他們的薪金,以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除了警察,還有很多不直接參加生產性勞動的人,比如保衛祖國的戰士、政府的公務員等。

稅收通常是一個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2004年我國財政收入為2.63萬億元,其中稅收收入(不包括關稅和農業稅)約2.5萬億元,占全部財政收入的95%以上。

國家稅收與購買國債、自願捐贈等行為不同,它具有強製征收的特點。也就是說,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按照國家相關法律的規定履行納稅義務。有些商家為私利,偷稅漏稅,嚴重損害了國家利益,這都是違法行為,情節嚴重的將會受到法律的製裁。

稅收還具有無償性的特點。這是指國家征稅後,稅款即歸國家所有,不需要再歸還納稅人,也不需要對納稅人付出任何代價,是無償征收的,不像人們進行儲蓄或者購買國債還能得到一定的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