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孩子應該知道的經濟學常識(2)(2 / 2)

其實,稅收的無償性是對納稅人而言的,而對全社會來說,稅收又具有返還性。上文已經提到,國家將把稅收收入用於國家建設,造福人民。所以,我國稅收的本質,體現了一種“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分配關係。

現在,國家規定的稅收的種類很多,和個人關係最密切的要屬個人收入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是對個人取得的各項所得征收的一種稅。其征收方法為以每月收入額減除必要費用後的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以應納稅所得額乘以5%—45%的超額累進稅率計算應納稅額。

家長不妨以自己的實際收入和納稅情況,告訴孩子個人收入所得稅是怎麼回事以及如何計算。

家長應該在日常生活和消費中,向孩子傳授稅收知識,培養孩子的納稅意識。比如,家長為孩子購買了一雙鞋,商場同時開出了一張發票。家長可以告訴孩子這張發票的意義。

發票是唯一合法有效的購物憑證,這是對消費者自身利益的一種保護;發票也是稅務部門核實商家銷售與獲利情況並據此向商家征稅的重要依據。消費行為發生後,如果商家不開發票或少開發票,都會影響稅收核算,商家涉嫌偷稅漏稅,是一種違法行為。事實上,稅務機關為了防止國家稅收的流失,為了提高消費者索要發票的積極性,增強稅收意識,還專設了有獎發票。

外彙及其相關知識

眾所周知,生活在現代的人們是無法離開錢的,而錢或鈔票便是貨幣的代名詞。在經濟學上,貨幣的定義是指任何一種能同時充當交換媒介、記賬單位、價值儲藏和支付手段職能的資產。

在貨幣出現以前,實行的是物物交換,由於交易範圍的擴大及可交換商品的增多,物物交換便不適用了。這時,貨幣便應運而生,成為一切商品交換的中介,也就是說,貨幣可以表現一切商品的價值,同時,貨幣也具有價值。

貨幣具有價值,那麼貨幣是否可以交換呢?用人民幣交換人民幣是毫無意義的。但是,世界上並非隻有一種貨幣,不同的國家或地區有不同的貨幣,本國的貨幣叫本幣;其他國家的貨幣叫外幣。本幣與外幣之間、不同外幣與外幣之間便可以交換了,這便引出了外彙的概念。

外彙有動態和靜態兩種含義。動態意義上的外彙,是指人們將一種貨幣兌換成另一種貨幣,清償國際債權債務關係的行為。這個意義上的外彙概念等同於國際結算。

靜態的外彙主要是指外國貨幣(外幣資產),還同時包括以外國貨幣表示的用以進行國際結算的支付手段。我國對於外彙的定義是,外彙是指外國貨幣,包括鈔票、鑄幣等;外幣有價證券,包括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等;外幣支付憑證,包括票據(本票、支票等)、銀行存款憑證及其他外彙資金。

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外彙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外彙必須用外國貨幣來表示;

(2)在國外能得到償付;

(3)必須是可以自由兌換的貨幣(以不可兌換的貨幣表示的支付手段,不能作為外彙)。

外彙是可以互相買賣(交換)的,既然是一種買賣,首先就有一個價格的問題,這就涉及外彙的彙率問題。彙率就是以一國貨幣表示另一國貨幣的價格,或者說是兩種貨幣折算時的比例。舉個例子來說,比如在國際市場上,1美元可以買8斤大米,同時1元人民幣可以買1斤同樣的大米,便可以說1美元等於8元人民幣。

我國目前在外彙市場上交易量比較大的主要外彙品種有美元、歐元、日元、英鎊、港幣等等,這些外彙在外彙市場上交易頻繁、交易量較大,同時,它們也可被看成是外彙市場上的晴雨表,它們的劇烈、頻繁變動往往會導致整個外彙市場上的劇烈變動。

目前,人們談論最多的關於外彙的話題就是人民幣和美元之間的關係,即人民幣升值與貶值的問題。所謂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就是美元的相對貶值,即1美元兌換人民幣的數量減少了,這時我們就說人民幣的彙率升高了。舉例來說,本來在某一時期內1美元可以兌換8元人民幣,如果人民幣升值,那麼1美元就隻能兌換少於8元的人民幣,如7.90元。相反,如果人民幣貶值,也就是美元的相對升值,那麼1美元就可以兌換更多的人民幣,比如8.10元,這時我們就說人民幣的彙率降低了。

彙率的變化對一個國家經濟的影響是很明顯的。比如,當A國的貨幣相對於B國的貨幣貶值,A國的出口產品就會變得相對便宜,從而促使B國增加從A國的進口。這種情況有利於改善A國的國際貿易的收支情況,即外彙收入增加;但是當A國出口增加時,A國國內的商品供應就會相對減少,貨幣供給量相對增加,會造成A國的物價上漲。相反,如果本國貨幣彙率上升,則會使本國外彙收入減少並引起本國物價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