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期待的不是金錢而是父母
衣著華麗、打扮得像個小公主似的佳佳怯怯地拉著幼兒園老師的衣角說:“老師,我可以叫你媽媽嗎?”老師很驚訝,問她為什麼。她說:“老師愛我,媽媽不愛我。她從來不和我在一起。”佳佳的媽媽得知後傷心地說:“我怎麼不愛她了?哪樣虧待她了?吃的、穿的、用的、玩的,樣樣都給她買,多貴的東西為了她,我都舍得買。怎麼還說我不愛她了?”原來,佳佳父母是個體戶,他們開一家食品店。每天由保姆接送她去幼兒園,父母很少和她在一起,保姆料理家務也顧不上陪她,陪伴她的隻有一大堆洋娃娃和電動玩具。雖然享受著豐富的物質條件,然而在無人陪伴的家庭環境中,她感到孤獨,覺得父母不愛她、冷落她,反而覺得每天陪她一起上課、遊玩的老師更愛她,更像媽媽。
在很多家庭,父母總是用物質上的給予來表達對孩子的關心、對孩子的愛,最終使金錢和好吃好玩的東西變成了感情的替代物。但是,賜物容易,交心卻難。孩子們不僅需要物質上的給予,更希望父母能滿足他們的精神需要。他們渴望能和爸爸媽媽在一起,一起遊戲,一起唱歌,讓爸爸媽媽看看他們的奔跑,聽聽他們的喊叫。
維維的爸爸媽媽說:“除了工作以外,我們每天的時間都花在陪孩子上了。”維維卻說:“爸爸媽媽從來不和我一起玩。”
咪咪玩著父母給他買的昂貴的玩具,穿著價格不菲的童裝,但嘴裏卻在說:“爸爸媽媽根本不愛我。”孩子的話著實讓做父母的寒心。但是,作為父母,你是否想到,你主觀上對孩子的愛和孩子感受到的愛是兩回事。
因此,為工作投入太多精力的父母親,不要陷入用買點玩具或給孩子一些錢來減輕你對孩子內疚感情的陷阱之中。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你的時間。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關注孩子、與孩子一塊遊戲、與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喜怒哀樂。
一位每天忙於工作掙錢而隻靠“金錢”與孩子“交流”的父親,曾經滿懷愧疚地寫下這樣一篇短文: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的孩子來到人世間。然而,我很煩,很忙,時常不在他身邊。
不知不覺間,他已度過了童年。
又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的孩子已是少年。我仍很煩、很忙。
無意之間,我看到了一張失望的臉。
某一天,我的孩子離開家上了大學。
幾年後的某個雨天,他問:“爸爸,有沒有空出席我的畢業大典?”
我說:“孩子,爸爸沒有時間……”
無意之間,我發現他紅了雙眼。
依然在忙碌、依然看重金錢的家長應該記住:金錢的單向流動不能代替感情的雙向溝通。孩子需要你的陪伴,需要與你交流。給孩子金錢,更要給孩子精神上的關愛。
家長還應該告訴孩子: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比金錢更寶貴的東西——金錢不能代替愛,金錢不能換來感情。
正如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對他的孩子們所言:“如果我特別大方,給你們很多錢,那你們可能隻記得我的錢,記不住我這個人;如果我特別摳門,可能也得不到你們對我的感情,所以我寧願多花些時間關心你們,培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因為在關愛麵前,金錢就顯得無能為力了。你們應該牢記最能打動商人心的不僅是價格,還有情感。”
誠信是人生的通行證
誠信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積澱下來的傳統美德,曆來為人們所崇尚。中國從古代便流傳下來一個“狼來了”的故事,即一個不誠實愛騙人的孩子,最後因失去援救而被狼吃掉。它提示並告誡人們,誠信的品質對於一個人有多麼重要。
誠信實際上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任的倫理規範,它的基本內涵包括“誠”和“信”兩個方麵。“誠”主要指忠誠老實,誠懇待人;“信”主要指取信於人,不會出爾反爾、撒謊騙人。
在人與人溝通交往頻繁的現代經濟社會,誠信更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和事業發展的基石。在人們的心目中,守信比金錢要重要。失去誠信,在交往中會失去朋友,在商業經營中會失去金錢,在工作事業上會失去發展的良機,做學問弄虛作假隻會一無所獲。
父母們常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什麼是人生的起跑線?明禮誠信、老老實實地做人,才是真正的人生的起跑線。要使孩子在未來的社會中健康成長,順利發展,就必須讓他們具備誠信的品質。
那麼,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誠信意識?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啟蒙教育者。在孩子的思想和品德都未定型時,父母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對孩子產生著重要的影響,要教育孩子誠實守信,父母首先必須做出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