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觀察我們的周圍,不難發現不少家長對孩子的愛心教育並不盡如人意。有的家長認為,現在就一個孩子,隻要我有能力,孩子要什麼,我就給他什麼,圖的就是讓孩子快樂幸福;也有家長認為,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多學點知識技能,在聰明才智上超過別人,至於其他方麵,用不著怎麼教;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孩子小時候任性一點很正常,大起來自然會好的;更有甚者,還把孩子任性、自私、霸道的表現視為孩子的聰明、好玩而加以縱容。
其實,孩子不是天生就缺乏愛心。兒童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嬰兒一歲前就有對別人的情感反應,如果旁邊有孩子哭,他會隨之一起哭;一兩歲時,孩子看到別人哭,就會拿自己喜歡的東西去安慰,這表明他已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並有了試圖減輕別人痛苦的本能,但不知道該怎樣做才好;到了五六歲時,孩子開始進入認知反應階段,他知道什麼時候該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什麼時候該讓他獨處。這些都是孩子愛心的自然表現,但如果後天得不到很好的培養,那麼他的愛心就會逐漸消失。因此,孩子有沒有愛心,關鍵在於家長的引導和培養。
當孩子接觸金錢之後,培養孩子的愛心、讓孩子知道愛心遠比金錢更重要,就成為家長的一項重要的家教原則和任務。
比如,前麵曾經提到,家長可以利用適當的機會讓孩子體會到掙錢的辛苦,這是讓孩子體會父母之愛、培養孩子愛心與感恩之心的好方法。一位利用五一假期靠賣報掙了10元錢的孩子,在賣出最後一份報紙後哭了。他說,他並不是在為自己流淚,而是想到自己下崗的媽媽每天都要在報攤前經受風吹日曬的辛苦來換取微薄的收入。那一刻,孩子充滿了對母親的理解、尊敬和愛。
按照一般的做法,壓歲錢似乎隻能是長輩送給晚輩,可是,“羊尚有跪乳之恩,鴉且有反哺之義”,晚輩照樣可以包個紅包送給長輩,錢多少無所謂,隻要讓孩子感受到意義所在,這一定會給正處於人生觀形成期的孩子們上一堂最生動有效的德育課。上五年級的騰騰決定拿出自己的部分壓歲錢為爺爺買一台收音機;上初三的蒙蒙則用自己的壓歲錢為爺爺奶奶各買了一張體檢卡,讓爺爺奶奶去體檢。他們的做法得到了爸爸媽媽以及老師同學的一致讚揚,爺爺奶奶更是感動得不得了!
讓孩子適時適量地為社會和他人捐贈,也是培養孩子愛心、對孩子進行金錢觀教育的好方式。讓孩子懂得,世界上遭遇困境的人、生活和學習條件比我們差的人還有很多,他們需要人們的幫助,而我們的捐助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改善境況。很多時候,金錢上的付出正是我們對別人愛心的具體體現。
儲蓄知識是人生的第一要務
知識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中國科舉時代的“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說法,雖然有拜金主義之嫌,但從一個側麵反映了書本知識對人一生的影響。如今,我們已經進入了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對個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更是顯而易見。
因此,可以這樣說,如果銀行的存款是一個人有形的財富,知識則是人生的另一種無形的儲蓄。缺少了知識的儲蓄,未來的人生一定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看不到希望的。
知識的儲蓄和金錢的儲蓄相比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金錢的儲蓄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投資行為,人人不可或缺。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通過儲蓄讓金錢積少成多,以應付生活中的不時之需;通過儲蓄的保值和增值,形成一筆可觀的有形的財富,實現人生更大的計劃和目標。
知識也是一種儲蓄,一個人從幼小到成熟的過程,就是不斷儲蓄知識的過程。如果能多多積累知識,就像在銀行存入金錢一樣——錢存在銀行可以產生利息,而知識在社會的銀行裏也將衍生“利息”,將來絕對能夠連本帶息地奉還給你的!
這筆財富會使人在精神上富有,而這種精神上的富有,則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誌,是人生快樂的源泉。作家劉墉說,知識“像是印章,蓋在你人生的支票上,就可以提領。人生的支票越多,愈能在緊要關頭獲得靈光一閃”;甚至可以“讓你轉化,把那痛苦化作篇章,變成力量”。
而太多太多的實例,證明知識是創造真正的物質財富的基礎和源泉。翻開人類科學發展史就會看到,任何一項偉大的科學發明和創造,都是以學識為基礎的創新思維的成果。而就在我們身邊,每天都在上演著知識創造財富、知識改變命運的傳奇。最典型的例子當屬當今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他不是金礦的老板,也沒有生產石油的油井或工廠和機器,但他是一個具有豐富知識的高級知識分子,他運用知識鑄造了個人的命運,建立了自己的財富王國,甚至推動了世界的進步,他因此被人們奉為“知識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