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給家長的教育忠告(2)(2 / 2)

因此,知識是一筆超越時空的財富,超越“財富”的財富。

儲蓄知識是一種智慧的選擇,但這種選擇是需要用勤奮來實現的。正如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說:“勤奮,幾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產婆。”暢銷書《牛津個人生涯設計》中有這樣一個命題:“沒有天分,隻有勤奮”。作者在書中寫到:“這世上的任何一件事,仔細推敲,沒有一件是靠天分做成的,隻能靠勤奮。”實踐證明,隻有勤奮好學的人,才能保持頑強拚搏的精神,才能保持不懈的學習毅力,才能踏踏實實地學進去,並通過所學知識讓生命閃爍著睿智之光。思想懶惰,玩心太重,庸庸碌碌、渾渾噩噩地生活,自然不會儲蓄多少知識,也自然與事業上的成功無緣。

當今是知識經濟的時代,一個人要想不做時代的棄兒和乞丐,從走進學校大門的那一天,甚至從剛剛學會走路說話那一天起,就應該在知識的“銀行”裏辦理一個“存款”手續,並且在以後的日子裏,不斷續存,甚至活到老、學到老,“儲蓄”到老。

兒童少年隻是儲蓄金錢的開始,卻是儲蓄知識的大好時節。家長不能忘記:在為孩子儲蓄有形財富——金錢的同時,更應該讓孩子為儲蓄更寶貴的無形財富——知識而努力。

理財教育的八個原則

作為建議和總結,在家長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八個原則。

1.孩子的理財教育是一個高智商的工作

一些初為人父初為人母的家長,可能認為孩子的理財教育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那就大錯特錯了。在日常教導小孩子的時候,有很多科學的方法和有效的技巧,這些都需要家長慢慢學習和體會;而教導孩子學習理財,更需要家長自身具備這方麵的知識和意識,要有相當的聰明才智,利用各種創造性的方法,解決孩子的各種問題。

2.對待孩子的要求不能“有求必應”

有很多家長,隻要孩子開口想要,無論是什麼樣的東西,隻要能力範圍以內的,都會立刻答應。父母這樣做,可能認為自己應該把最好的留給子女,但結果卻會養成孩子輕視金錢、不勞而獲的心態。試問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又怎麼會珍惜金錢、知道金錢的來之不易呢?

3.讓孩子利用儲蓄來完成自己的心願

如果孩子提出一項購物要求,與其立刻替他買下來,不如定期給他零用錢,並教孩子製訂消費預算,以儲蓄的方法完成自己的目標。讓他們明白並感受“積少成多”的道理。要買玩具嗎?請自己努力攢錢吧!

4.不要用錢代替鼓勵和關懷

有些父母喜歡用金錢來代替對孩子的鼓勵和關懷,特別是忙於工作的父母,更會用錢來“打發”孩子,或者用錢來指使孩子做事情,或者作為考好成績的獎勵。其實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會使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變得功利,甚至令孩子變得貪得無厭,沒有獎勵便什麼事情都不願去做,甚至和父母“討價還價”。

5.家長應以身作則

在教導孩子理財的過程中,父母就算講上千言萬語,其效果也可能不如一次“身教”更加深刻,因為當孩子看到父母的行為時,就會完全模仿到自己身上。所以作為父母必須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好榜樣,以免孩子跟家長學到一些不良行為。要知道,學好不容易,“學壞”是件很簡單的事情。

6.從孩子的角度思考

小孩子終究不是成年人,他們的想法總會與家長的思維有所不同。有些成年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孩子可能不會這樣想;而有些在孩子眼裏認為正確的事情,在成年人眼裏卻是很大的錯誤。所以,家長在教導孩子的時候,應該利用他們的思考模式,從他們的角度去想,千萬不能用成年人的觀點來推斷和衡量孩子的行為。因為隻有從兒童的心理出發,抱著同樣的心去聆聽,才有可能體會孩子的內心世界。

7.掌握適當的“火候”

在教導孩子理財的過程中,對金錢的意義的把握要“火候”適中。如果太強調金錢的作用,可能會使孩子變得物質化,凡事隻以金錢來量度,生活就是為了錢而不斷“努力”;而如果疏於對孩子在金錢方麵的管理和控製,又會使孩子養成大手大腳、不善理財的習慣。

8.避免“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指當孩子做錯一件事情時,由於家長反複地批評,引起孩子厭煩的心理,然後產生物極必反的效果,更加與父母對抗下去。所以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盡量隻批評一次,即使是一段時間以後重複批評,也應換個不同的方式,否則容易出現“超限效應”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