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富翁的孩子(2)(1 / 2)

霍英東常常以自己的親身經曆說明創業之艱難,告誡孩子們要勤儉節約,努力創業。

霍英東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盡管如此,母親劉氏還是盡量讓霍英東讀書。每天,劉氏都給霍英東一毛錢,讓他用來搭電車和吃午飯。但霍英東從小懂得節儉,為了節省每天來回的6分錢電車費,他每天早上提前動身,背著書包步行半小時上學,下午放學後,又步行回家。中午,他就花4分錢到學校旁邊的小食店吃糯米飯和大鬆糕。課間休息時,食品店店員在學校大門的鐵欄處向學生兜售雪糕和麵包,但霍英東總是舍不得掏錢去買。霍英東是個懂事的孩子,除了省吃儉用、減輕母親的負擔以外,很多時候,下午一放學,他就趕回家,幫助母親記駁運生意的賬目,或外出送發票,分派運費給舢板客。

學校畢業後,霍英東當了鏟煤工。他雖然是窮人家的孩子,自小吃苦耐勞,但由於當時身體孱弱,所以鏟煤這份工作,他幹得非常吃力。每天從早到晚,站在火爐口,被熱氣煎熬著,灼熱難耐,又苦又累,他一聲不吭,咬咬牙就熬過去了。後來,霍英東又來到啟德機場打工,每天工錢是7毛半,當時糧食奇缺,機場每天給每人配給6兩米,但必須從工錢中扣去兩毛,實得5毛半。機場在九龍半島,霍英東家住港島灣仔,來回2毛路費錢,那是怎麼也省不得的開銷。至於其他陸上路段,他就步行。每天花在步行上的時間,至少要兩個小時以上。霍英東時常感慨地對孩子們說:“一天7毛半,我想全世界都沒有這麼低的工資。扣掉糧錢和過海輪渡的錢,隻剩3毛半,但是這3毛半其實也不夠我乘坐來回家裏和碼頭的巴士,所以我隻好步行……”

霍英東每次將這些“陳年舊賬”翻出來講給孩子們聽時,孩子們都受到了很大觸動。孩子們說:“與父親年輕時相比,我們現在的生活要不知道好上多少倍。如果我們還不知足,任意揮霍,那就太對不起父親了。我們所應該做的,就是學習父親艱苦創業的精神,將父親的精神發揚光大。”霍英東的子女從小就懂得節儉,知道創業的不易,而且個個是理財的好手,這不能不說是霍英東常講“家史”的結果。

霍英東的經曆告訴我們,教育子女,必須培養他們的優秀的品格、堅強的毅力、創新意識和競爭意識。

霍英東的大兒子霍震霆12歲時便被送往英國求學。學習期間,父親常常提醒兒子說:“你與父親年幼時所處的時代大不相同了,一要好好學習,二要精通外語,三要懂國際貿易,四要讀書做事都要為中國人爭氣,否則我不能用你。”

當霍震霆22歲學成返港後,霍英東便委其重任。這樣做,一方麵是想試一試兒子的能力如何;另一方麵是為讓兒子在實際工作中經受鍛煉。

1986年,霍震霆領父命,帶400多人的施工隊伍開赴文萊,在該國首都斯裏巴加灣港興建大型貨櫃碼頭,把這個港口改造成現代化的深水港。這是關係到文萊經濟發展的一項關鍵工程。文萊政府對此項工程十分重視,在全世界為這項工程招標,結果霍英東的有榮公司擊敗20多家競爭對手,奪得了興建項目的資格。

如此重要的工程,又在海外施工,初出茅廬的霍震霆能否勝任呢?這令許多圈內人士大打問號。

霍英東沒有正麵回答朋友們的疑問,而是大談教子遊泳的事,他說:“兒女小的時候,我曾經專門聘請遊泳名將教他們學遊泳。兩年光陰過去了,孩子們還是‘浮’不起來。於是我把教練‘炒’了,自己當教練。我把那些不肯下水的小子統統打下水,逼著他們自己找到浮起來的本領,結果孩子們都‘浮’起來了。”

霍英東以教遊泳來比喻培養子女的辦事能力,他說:“道理是如出一轍的,一定要大膽放手,不能瞻前顧後,否則會淹死的。”

文萊位於赤道附近,氣候濕熱多雨,當時的經濟十分落後,有榮公司的職工在這個伊斯蘭國家施工,不僅工作困難多,而且在生活上也有很多不習慣的地方。霍震霆鼓勵職工,一定要克服困難,把工程搞好。他說:“這是香港華人企業第一次在海外承包工程,工程能否按時完成,工程完成的質量好壞,不僅關係到公司的榮譽,也關係到我們中國人辦事到底行不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