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震霆和其率領的員工勤奮工作,受到了文萊官方的好評。霍震霆出道後的第一炮就為父親和中國人爭了光。
正如歌德所說:“誰不能主宰自己,就永遠是一個奴隸。”意誌力的心理基礎是擺脫對他人的依賴,相信自己的力量。霍英東深諳其道,為了使霍震霆今後不成為自身軟弱的奴隸,不成為客觀逆境的奴隸,不成為他人意誌的奴隸,他從小就大膽放手,培養兒子的自主意識,從而為他奠定了一生之本。
一位富媽媽與子女的“不繼承協議”
四川省一位擁有千萬資產的母親,為了不讓孩子們丟掉自己當年那種艱苦樸素、自食其力的精神,要求自己的5個孩子在“不繼承協議書”上簽下了各自的名字。這種在大多數中國人看來“違背常理”的觀念和做法,家長們能做到嗎?
1966年,冉敬芳出生在重慶合川縣一個極其貧窮、閉塞的山區。母親常年臥病在床,父親長期哮喘,一家人幾乎沒有勞動力,對各種農活無能為力,在靠體力吃飯的農村,一家人的生活可想而知。為了不被餓死,父母開始帶著冉敬芳姐弟二人四處乞討要飯。1976年,10歲的她在四川簡陽要飯時,被火車碾斷了右腿,從此成了殘疾人。
1984年,結婚後的冉敬芳利用打工時學到的手藝,開始在重慶做鹵菜生意,隨後批發牛肉、牛皮。到2000年,冉敬芳完成了她創業前的資本原始積累。近20年下來,她已經擁有上千萬資產。2003年3月,冉敬芳投資了1000多萬元,在廣安辦起了肉牛養殖基地。2004年7月,她又投資3000多萬元,辦起了一個重慶周邊最大的豬牛肉食品加工生產廠。
眼看著5個孩子一天天長大,為了培養他們的獨立、自食其力的精神,冉敬芳與丈夫商議“與孩子們簽訂‘不繼承協議’,免得他們產生其他奢望”,當即得到丈夫的讚同。
2003年7月12日晚上,冉敬芳宣布明天全家出發,到500多千米外的她幹爹楊道家召開家庭會議。楊爺爺是位老教育工作者,冉敬芳特意請他來做協議家庭會議的見證人。記得第一次和楊爺爺說這件事時,他也不理解,後來冉敬芳多次與他溝通,告訴自己的理由,楊爺爺才同意當這個證人。
13日下午,他們全家經過6小時的顛簸,來到了楊爺爺家。13日晚上,冉敬芳拿出一式7份家庭協議,和孩子們一起拿起筆,鄭重地在上麵簽下各自的名字。
這份協議的內容有以下五條:
(1)五個子女讀書,如果誰願意讀書並繼續深造,父母必須全力支持;
(2)五個子女中,如果誰自動放棄讀書,就必須進入社會就業,未滿16周歲的必須在家參加勞動,家長不作任何經濟上的援助;
(3)子女就業,家長可以給予一些建議、指導等,但不給予任何經濟上的支持;
(4)五個子女將來交男女朋友時,必須先出示此家庭協議給對方看,表明自己沒有繼承父母財產的權利,父母對子女的婚姻,隻有建議權,沒有決定權;
(5)父母的財產以及遺產隻能由父母支配,任何子女沒有權利過問以及幹涉。
冉敬芳說:“這個協議,是經過幾次家庭會議,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和5個子女反複磋商後達成的。我曾經聯係了公證處,本來準備公證,公證處說由於有的孩子沒有達到成年人的年齡標準,不能公證,隻好等兩年後最小的孩子滿了16歲再去公證了。”
其實,對於這份“不繼承協議”,孩子們一開始並不理解。大女兒張敏說,當時家裏商量這件事時,自己並沒有在意,後來連續討論了幾次,自己才當真。在四川某武警部隊當兵的兒子蔣軍說:“當時我覺得是開玩笑吧。”二女兒張蘭英當時“難以置信”,小女兒蔣麗“有點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