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飲食指導
孩子滿周歲以後,體格發育的速度相對減慢了。以體重的增加情況為例,第一年內增加6~7千克,第二年增加2.5~3.5千克,第三年隻增加2千克左右;又如身高,第一年增加25厘米左右,第二年約增加10厘米,到第三年隻增加5厘米左右。
寶寶2歲時,體重可達12千克,身長達85厘米,前囟門閉合,乳牙基本出齊達20顆;2歲以後,嬰幼兒體重每年增加2千克,身長每年增加4~7厘米。
雖然寶寶體格的發育相對減慢了,但其動作發育、智力發育及語言能力發育迅速,各器官逐漸成熟。此年齡階段保健護理的重點是培養寶寶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及預防各種傳染病。
這段時期,嬰幼兒的飲食處在從以乳類為主轉變為以穀類、肉類及蔬菜等為主的過渡時期。隨著嬰幼兒消化功能的不斷完善,食物的品種與烹調方法可逐漸接近成人。吃些雜糧,少吃精米麵,注意供給足量的優質蛋白、鈣、鐵以及各種維生素,保持膳食平衡。
1周歲後的嬰兒,牙齒增多了,可以吃爛飯、饅頭、爛菜等多種食物。此時正值斷奶期後,要注意平衡飲食以防營養不良或肥胖,烹調食物仍應切碎煮爛,忌用油炸,並避免食用刺激性食品。
由於消化能力還比較弱,胃容量較成人小得多,對營養物質的需求相對較多,這就需要少量多餐,一般每日要安排“三餐二點”,並於晚間睡前1~2小時加1次牛奶。
1~2歲幼兒所需的營養
在幼兒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應保證孩子攝取以下一些營養素。
蛋白質。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和組織的基本成分,是人體所需的最主要的營養素之一。為了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應給幼兒多吃魚、肉、豆製品、蛋和各種禾穀類等含有豐富蛋白質的食物。1~2歲的幼兒一般每日蛋白質需要量為35~40克。
脂肪。脂肪可給人體提供熱量,保證人體活動,調節體溫。肉、魚、乳類、蛋黃中都含有豐富脂肪。
水。水也是人體最主要的成分之一。沒有足夠的水分,人體就不能進行新陳代謝和體溫調節。幼兒每日所需的水量與體重成正比,即1日需水量為:體重(千克)×(125~150)毫升。
糖類。糖類主要提供人體所需的熱能,在幼兒的主食中(禾穀類)可以獲得,同時豆類、蔬菜、水果等也富含糖類。幼兒每天需糖類140~170克。
礦物質。人體所需的礦物質主要有鈣、碘、鐵、鋅等。鈣主要從乳類、蛋類、蔬菜等中攝取,幼兒每天大約需要500毫克。鐵主要存在於瘦肉、動物肝髒、蛋黃、綠色蔬菜中,每天所需量為8~10毫克。碘可從鹽、海產類食品中獲得,幼兒每日所需的碘量不多,約為0.7毫克。
營養素的攝取應科學、適量,過多或過少都會造成營養不良。隻有各種營養攝取平衡,才有利於孩子的身體發育。
怎樣為幼兒安排飲食
1歲以後的孩子,乳牙依次長出,咀嚼能力逐漸加強,此時幼兒的生長發育仍處於較快階段。為了滿足幼兒生長發育所需的均衡營養,父母必須科學地為幼兒安排飲食。
幼兒每日所需食品要按參考量供給,把每日應吃的食物種類和數量合理分配到三餐和點心之中。分配比例為早餐20%~25%,中餐30%~35%,晚餐15%~25%。總的原則是早餐吃好,中餐吃飽,晚餐吃少。從幼兒的食欲和活動情況來看,這一頓少吃點下頓多吃點,或今天少吃點明天多吃點,均是正常現象。
1~2歲幼兒其主食應以米、麵等穀類食物為主,這是熱量的最主要來源。蛋白質主要來自肉、蛋、乳類和魚類食物。鈣、鐵和其他礦物質主要來自蔬菜,部分來自動物類食物。維生素則主要來自水果和蔬菜。
一般來說,幼兒每日主食約100克,肉、魚、蛋、奶約100克,青菜50~100克,兩餐間再加些點心、水果,水果每日約50克。
當然,食物量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如果一日的飲食中魚、肉、蛋類供應多了些,便可少吃些豆製品;如果蔬菜供應得多些,那麼就可以適當減些水果;副食如果吃多了些,主食就可少供應一些。
1~2歲幼兒的點心安排可參考以下標準
早點。
奶是鈣質最好的來源,一定要保證孩子足量的攝入。寶寶上午活動量大,1瓶奶是不夠的,而且牛奶不宜空腹喝,最好再讓孩子吃一點點心,如餅幹、蛋糕、麵包之類。
午點。
提供午點一般在寶寶午睡後,此時寶寶容易口渴,喝1瓶乳酸奶,可為寶寶下午的活動提供充足的能量。午點還可以是水果,因為水果可以保證寶寶所需的維生素。
晚點。
1瓶奶加適量米粉,可使寶寶在夜間睡得更安穩。
平衡膳食的方法
嬰幼兒大多在8~12個月斷奶,之後其食品種類開始向成人過渡。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必須做到各種營養素的攝入平衡,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平衡膳食”。要做到平衡膳食,需遵循以下方法。
主食搭配。存在於不同食物中的蛋白質,其氨基酸比例與人體需要有不同程度的差別。就糧食而言,如果將五穀雜糧混合食用,就可以充分發揮蛋白質的互補作用,使人體獲得更豐富、更全麵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