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1~2歲幼兒的喂養(2)(2 / 3)

預防幼兒出現缺鐵性貧血的有效辦法是適當增加含鐵質豐富的食品。動物性食物中動物肝髒和血液的含鐵量最高,其次是瘦肉、魚肉和腎髒等。此外,雞蛋、鴨蛋等蛋類食品中也含有一定量的鐵質。

植物性食物中以豆類及豆製品的鐵含量比較高,如豇豆、綠豆和油豆腐等。蔬菜中,馬鈴薯、芹菜、南瓜和番茄的含鐵量較高。水果中含鐵高的有酸棗、山楂、橘子等。

另外,蔬菜、水果中的維生素C能促進食物中的三價鐵還原為二價鐵,有利於鐵的吸收。

動物血中含有大量的血紅素鐵,易被人體吸收,是一種價廉物美的補血佳品。市場上常見的動物血有豬血和鴨血。父母可將新鮮的豬血、雞血或鴨血蒸熟切絲煮羹,加入粥內喂給寶寶,或做成雞、鴨血湯或血豆腐湯給寶寶食用。不過,動物血製品一定要燒得十分熟才能給寶寶吃。

幼兒怎樣補充維生素C

維生素C是連接骨骼、結締組織所必需的一種營養素,能維持牙齒、骨骼、血管、肌肉的正常功能,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促進外傷愈合。人體自身不能合成維生素C,必須從膳食中獲取。

當嬰幼兒缺乏維生素C時,就可能患壞血病,並有毛細血管脆弱、皮下出血、牙齦腫脹流血或潰爛等症狀。

1歲多的幼兒可由於喂養缺乏維生素C的食物引起壞血病,尤應引起父母重視,因此必須及時合理地給幼兒補充維生素C。

維生素C的主要食物來源為新鮮蔬菜與水果。新鮮的蔬菜如韭菜、菠菜和柿子椒等深色蔬菜含維生素C較多;柑橘、酸棗、獼猴桃等水果中也富含維生素C。給幼兒多食此類食物,可有效地預防維生素C缺乏症的發生。

很多父母給幼兒服用維生素C劑,以補充維生素C。但服用維生素C劑時有很多禁忌,一定要引起注意。

維生素C劑不要與其他維生素同時服用,否則會失去原有的生理作用。

食蝦後不要服用維生素C劑,維生素C劑也不能與茶葉、牛奶等堿性飲料同時食用。

飯後不宜立即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

進食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要適可而止,因為過量攝入維生素C可引起惡心、嘔吐等症狀,還可導致腎功能障礙和缺鐵性貧血。

此外,由於維生素C極易氧化,所以維生素C製劑應放在棕色瓶中避光保存。由於維生素C不耐高溫,所以在給幼兒衝兌果汁時,不要用滾燙的沸水,而應待沸水降溫至80 ℃左右時再衝兌。

寶寶不宜喝茶

現代中西醫藥理研究表明,適量飲茶可以消脂減肥、美容健身,具有抗菌解毒、抗禦原子能輻射、增強微血管的彈性、預防心血管病、興奮神經係統、加強肌肉收縮力等功效。但對於1歲多的寶寶來說,喝茶卻會影響寶寶的正常發育。

這是因為,茶中含有大量鞣酸,會幹擾寶寶對食物中蛋白質、鈣、鋅、鐵等礦物元素的吸收,因而易導致蛋白質和礦物質元素缺乏,影響寶寶的健康成長。而且,茶中少量的咖啡因會對寶寶的大腦產生一種強烈的刺激,嬰幼兒飲茶後不能入睡,煩躁不安,心跳加快,血液循環加快,心髒負擔加重,長期飲用會引起多動症。

此外,茶水具有利尿作用,而嬰幼兒的腎功能尚不完善,所以嬰幼兒飲茶後尿量增多,會影響嬰幼兒腎髒的功能。

因此,0~3歲的寶寶不宜喝茶。寶寶3歲以後,神經係統和消化係統功能增強,可以抵消上述消極影響,就可以飲用茶了。

怎樣防止寶寶營養不良

和營養過剩

在哺育嬰幼兒的過程中,隻要孩子能吃,就無限製地喂,長期下去,就可能使孩子營養過剩,患肥胖症;而如果一味遷就孩子挑食、偏食、吃零食的壞習慣,正餐吃得很少,時間長了,就會導致孩子營養不良。這兩種情況對嬰幼兒的發育都是極為不利的。

預防營養不良。營養不良是由於營養素攝入不足、吸收不良、需要量增加或消耗過多等因素而引起的一種疾病。

防治營養不良,媽媽要注意維持幼兒合理充足的進食量和食物的搭配,保證各種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此外,要積極防治幼兒各種急、慢性疾病,對幼兒的疾病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要保證寶寶充足的睡眠時間,加強鍛煉,增加戶外活動時間,多曬太陽,以增強嬰幼兒的體質。

預防營養過剩。父母要為幼兒提供營養豐富的合理膳食,即根據嬰幼兒生長發育的要求,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但不可過量。每日提供給幼兒的熱量,其中蛋白質提供的熱量占一日總熱量的12%~15%;脂肪提供的占總熱量的30%,碳水化合物提供的占50%左右。這樣可以做到既無營養素的浪費,又無多餘脂肪堆積。

另外,要防止嬰幼兒過量攝取食物,尤其是葷菜、甜食類食物更要注意限製,以減少多餘的脂肪在體內聚集。此外,要保證嬰幼兒每日有一定的活動量,這樣的活動既包括體育鍛煉,也包括遊戲與玩耍,既鍛煉了身體,也消耗了體內多餘的脂肪。

幼兒春季飲食特點

早春時節,氣溫仍然比較寒冷,人體為了禦寒就要消耗一定的能量來維持基礎體溫。所以幼兒早春期間的營養構成應以高熱量為主,除豆類製品外,還應給幼兒食用花生、核桃等食物,以便及時補充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