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1~2歲幼兒的喂養(3)(3 / 3)

所以要想寶寶不缺鈣,除了讓寶寶多吃含鈣高的食物,還應讓寶寶多曬曬太陽。

注意幼兒進食時的“含飯”現象

有的幼兒吃飯時愛把飯菜含在口中,不嚼也不吞咽,俗稱“含飯”。這種現象往往發生在嬰幼兒期,以家長喂飯者為多見。

該病發生原因是,家長沒有讓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按時添加輔食,幼兒沒有機會訓練咀嚼功能。這樣的幼兒常因吃飯過慢過少,得不到足夠的營養素,全身營養狀況差,甚至出現某種營養素缺乏的症狀,生長發育也很遲緩。

對於這種幼兒,家長隻能耐心地慢慢訓練,可讓其與其他幼兒同時進餐,模仿其他幼兒的咀嚼動作,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進行矯正。

幼兒食品的合理烹調

烹調幼兒食品時,不僅營養要合理,還應兼顧嬰幼兒的生理特點,使幼兒喜歡、愛吃。如何做到合理烹調呢?

做到細、軟、爛。麵條要軟爛,麵食以發麵為好,肉、菜要斬末切碎,雞、魚要去骨刺,花生、核桃要製成泥、醬,瓜、果去皮核,含粗纖維多及油炸食物要少用,刺激性食品不要給幼兒吃。

形態各異、小巧玲瓏。不論是饅頭還是包子,或是其他別的食品,一定要小巧。小就是切碎做小,以照顧孩子的食量和咀嚼能力,巧就是形態各異,讓孩子好奇、喜歡,增加食欲。

色、香、味俱佳。色,即蔬菜、肉、蛋類保持本色或調成紅色,前者如清炒蔬菜、炒蛋等,後者如紅燒肉丸等;香,保持食物本身的維生素或蛋白質不變質,再加上各種調料使魚、肉、蛋、菜各具其香。但由於幼兒口輕,調料不宜太濃,不宜油炸;味,幼兒喜歡鮮美、可口、清淡的菜肴,但偶爾增加幾樣味道稍濃的菜肴,如糖醋味、咖喱味等,有時更會引起孩子的好奇、興趣和食欲。

保持營養素。蔬菜要快炒,少放鹽,盡量避免維生素C的破壞。煮米飯宜用熱水,淘洗要簡單,使B族維生素得以保存。對含脂溶性維生素的蔬菜,炒時應適當多放點油,如炒胡蘿卜絲,使維生素A的吸收率增高,燉排骨時湯內稍加點醋,使鈣溶解在湯中,更有利於嬰幼兒補鈣。

適當的加工烹調可增加食物的色、香、味,提高對食物中各種營養素的消化、吸收和利用。針對幼兒消化功能的特點,常采用的烹調方法有如下6種。

蒸。

製作菜肴省時間,且保持原汁原味,減少營養素成分的散失。

燉、熬。

可保持原汁原味,製作的食品味道清香、淡雅、軟而酥爛、清爽利口。

瓤。

如黃瓜塞肉、葫蘆塞肉、瓤冬瓜盅等。此法製作細膩,注意外形,製成的菜肴美觀別致,葷素相配,口味鮮美。

溜。

如豆腐丸子、土豆丸子等。食物為片、丁、絲狀等,經過油滑或水燙熟後再溜,以旺火速成能保持菜肴的香脆、滑軟、鮮嫩。

燒。

紅燒、湯燒,菜肴味鮮,微甜,色澤發紅。

汆。

是烹製湯菜或連湯帶菜的一種烹調方法。

給幼兒做的食物不可太鹹

給幼兒製作的食物,不可過鹹,即要比大人的口味清淡些。

因為食物過鹹的話,就會使幼兒體內的鈉增加,由於幼兒腎髒發育尚未成熟,不能將體內過多的鈉排除,這樣就加重腎髒的負擔。時間一長,幼兒體內的代謝產物就不能正常地排出體外,致使腎的功能衰退,出現各種病變。

另外,在體內鈉升高的同時,鉀的含量則相應的降低,而鉀缺乏時肌肉就無力,持續的缺鉀將導致心髒衰弱,甚至因心跳停止而死亡。

因此,幼兒的飲食提倡低鹽,但並不是說鹽越少越好。鹽過少,會造成鈉離子在體內的不平衡,同時也會影響菜的味道,降低幼兒食欲。

研究資料表明,成人感到有鹹味時,氯化鈉的濃度是0.9%;嬰幼兒感到有鹹味時,其濃度為0.25%,兩者的差別將近4倍。如果按成人的口味攝入食物,幼兒體內的鈉離子濃度就會增加。鈉瀦留於體內會使血量增加,加重心腦負擔,引起水腫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因此,為了保證幼兒健康成長,幼兒的飲食宜清淡,不要以成人的口味來製作。

讓寶寶愉快進食

有的父母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什麼都不想吃”,那麼,如何才能使這些孩子吃得香呢?這其中除了烹調水平這一基本點外,還要掌握其他一些方法。

餐具要合適。幼兒吃飯時用的餐具及桌椅等的大小、形狀均要適合幼兒的年齡特征,不然就會影響寶寶的進食興趣。

飯前不吃零食。飯前半小時不要給幼兒吃任何東西,尤其是甜食,因為這樣也會影響到孩子吃飯時的食欲。

做好飯前準備。飯前應讓幼兒做些安靜的活動,避免幼兒過度興奮。應讓寶寶養成這樣的好習慣:飯前15分鍾把玩具收好,上廁所,然後用肥皂洗手,等候在餐桌旁準備開飯。

不要邊吃邊玩。孩子吃飯時,要讓他細嚼慢咽,不要邊吃邊玩,吃飯時不能看電視。

不要強迫孩子進食。如果幼兒有食欲不振的情況,父母要先查明可能存在的原因,然後進行解釋與鼓勵,不可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