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2~3歲幼兒的喂養(2)(3 / 3)

有些家長反映孩子淨愛吃一些非食物性的異物,如泥土、火柴頭、牆皮、爛紙等。醫學上稱這種現象為異食癖。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呢?

過去認為異食癖與腸道寄生蟲有關,也就是說因為孩子肚子裏有蟲子,所以吃亂七八糟的東西。現在認為,異食癖與體內微量元素鋅的缺乏有關。鋅是體內十分重要的微量元素,參與體內多種酶的代謝活動,也參與味覺的形成。缺鋅時可引起很多器官、組織的生理功能異常,如異食癖、厭食症、口腔潰瘍等。

如果孩子有異食癖,家長應該帶孩子到醫院查一下鋅的含量。根據醫生的建議,按年齡補充硫酸鋅或葡萄糖酸鋅等鋅製劑,症狀就能夠緩解。

另外,家長要關心孩子,調製可口的飲食,讓孩子吃好,增加營養。如果隻是打罵孩子,那麼孩子仍會在成人看不到時偷吃那些異物。

讓孩子學會獨立進餐

2歲時,多數寶寶喜歡嚐試自己做事情,爸爸媽媽要因勢利導,加以培養,讓寶寶掌握獨立吃飯的能力。

在每次吃飯前,爸爸媽媽要讓寶寶將手洗幹淨,自己拿勺坐在爸爸媽媽身旁一起吃飯。由於寶寶初學吃飯,手的動作不太協調,容易灑飯,弄髒衣服,這是寶寶共同存在的問題。爸爸媽媽不應責罵,要耐心地幫助他,教給寶寶拿勺子和筷子的正確姿勢,讓寶寶模仿爸爸媽媽的動作,把飯菜一口一口地送進嘴裏。爸爸媽媽可以給寶寶夾菜,但不要喂,鼓勵寶寶自己吃,並稱讚飯菜味道好,刺激寶寶的食欲。

吃飯時,不要讓寶寶邊吃邊玩或邊吃邊看電視,要專心致誌,每次給寶寶少盛一些飯菜,以免剩飯造成不必要的浪費。讓寶寶嚐試吃各種食物,養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習慣。

寶寶初學吃飯用勺子往往不分左右手,高興用哪隻手就用哪隻手,以後大部分的寶寶會按傳統習慣使用右手,也有個別寶寶習慣用左手。如果你的寶寶常用左手,不一定非得糾正,可以順其自然,但從傳統習慣、生活方便這一點出發,最好引導寶寶使用右手。

在寶寶學會自己吃飯後,應該完全讓他自己吃飯。爸爸媽媽不要再插上一手,至於飯桌上的規矩,暫時不去管他,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吃飯技巧逐漸掌握後,再慢慢教寶寶飯桌上的規矩。

多病的孩子宜多吃素

經常生病的孩子應該多吃植物性食品,如蔬菜、水果、穀物等,少吃雞鴨魚肉。

健康的孩子,體質呈弱堿性,而病多的孩子,身體常呈酸性體質。國外病理學家認為,一切疾病多數是從體液的酸中毒開始的。有關資料表明,人類70%的疾病發生在酸性體質上。

雞鴨魚肉等食品屬酸性食物,吃多了可中和體內的堿,從而使pH呈酸性,使身體成為多病之體。因此,多病的孩子,即酸性體質的孩子要經常多吃些素食。而蔬菜、水果為堿性食物,進入體內後可以中和體內的酸,使人體酸堿平衡。

番茄是孩子的良藥

孩子身體是否健康,與其自身的抵抗力有關。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可以增強抵抗力。番茄就是一種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它含有番茄紅素、維生素C和胡蘿卜素三種抗氧化物,因而被稱為良藥。

值得注意的是,空腹不宜吃生番茄,因為番茄所含的木棉酚等成分,在胃酸的作用下,可形成不溶解的結石。急火快炒,番茄紅素、維生素C沒什麼損失,所含的胡蘿卜素則更容易被吸收利用。

山楂的妙用

山楂能增加胃蛋白酶的分泌,可以幫助消化胃中食物,尤其是脂肪類。寶寶胃內各種輔助成分分泌不足,由於生長發育的需要,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量較多,如調理不好容易造成積食、消化不良,出現腹脹、惡心、不想進食的症狀,經常給寶寶吃一些山楂,能起到調理腸胃、促進腸胃消化吸收的作用。

山楂中富含多種礦物質,如鈣、磷、鐵、鉀、鈉,特別是維生素C的含量很高。維生素C能幫助體內形成細胞膠,維持正常的組織功能,預防壞血病。寶寶的免疫調節功能較差,而維生素C可以增強寶寶對疾病的抵抗力,促進傷口愈合,對痢疾杆菌有較強的抑製作用。

用山楂配白糖水,可作為寶寶秋冬季常喝的飲料,是寶寶瀉胃火的良方。

嬰幼兒吃白糖不如吃紅糖好

紅糖是甘蔗汁經煉製而成的赤褐色結晶體。我國醫學認為,紅糖性溫,味甘,入肝、脾、胃經,具有補中緩肝、活血化淤、舒筋止痛的作用。

據現代營養學分析,紅糖含有豐富的營養,其中有人體生長發育不可缺少的核黃素、胡蘿卜素、煙酸和微量元素猛、鋅、鐵、鉻等,其含鈣量是白糖的10倍,含鐵量是白糖的3.6倍。食用紅糖不僅可增加人體能量,保證人體代謝的需要,而且可補充維生素及微量元素,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還可治療因某些微量元素或維生素缺乏引起的疾病。

嬰幼兒服用紅糖不但可調劑食物甜度,增強食欲,而且可補充嬰幼兒必需的核黃素、胡蘿卜素、鈣、鋅、鐵等。而白糖則味甘,性寒,冷利,如大醫學家朱丹溪說:“食多則害必生於脾。”由於嬰幼兒脾胃不足,故幼兒吃白糖不如吃紅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