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由於紅糖未進行精加工,因此,含雜質較多,食用時最好不要直接服用,可燒製成紅糖水,經常給寶寶喝。
吃果凍不如吃水果
果凍雖然有個“果”字,但是並不具備水果的營養價值。因為果凍的主要原料是海藻提取物、瓊脂、蔗糖和水果香精等。
海藻、瓊脂等含有大量膳食纖維,過多攝入會妨礙人體對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素的吸收利用,還會降低機體對鐵、鋅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色素、香精等各種添加劑,對身體有害,寶寶最好不要吃。
所以給寶寶吃果凍,不如讓孩子吃水果。
怎樣避免攝入致敏物質
如果寶寶吃了某種食物後出現了濕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甚至出現腹痛、腹瀉或哮喘等症狀,說明寶寶對這種食物過敏。
因此,爸爸媽媽在平時給寶寶調節食譜時要避免攝入致敏食物,尤其應留心過敏體質的寶寶,如果寶寶誤食了致敏食物會使病情加重或複發。
要判斷哪種食物使寶寶過敏,爸爸媽媽就應仔細觀察或去醫院做食物負荷試驗等,以此來協助診斷。平時,如寶寶食用某一食物後出現過敏症狀,之後漸漸消失,再次食用又出現相同症狀,如此反複幾次即可初步判斷寶寶對此食物過敏。
父母應盡量避免寶寶食用使其過敏的食物,等寶寶再長大一些,消化能力增強,免疫功能日趨完善時,有可能逐漸脫敏。
最常見的引起過敏的食物是異性蛋白質食物,如大蝦、魚類、動物內髒、雞蛋(尤其是蛋清等)。有的寶寶對某種蔬菜也過敏,如黃豆、毛豆等豆類,蘑菇、木耳等菌類。個別寶寶對香菜、韭菜、芹菜也會過敏。
寶寶吃飯時惡心嘔吐怎麼辦
寶寶2歲多時,牙齒已經長齊,所以喜歡嚼一些幹硬的食物,但還有一部分寶寶沒有養成咀嚼的習慣,部分寶寶甚至隻肯吃米糊、爛飯或牛奶,菜和肉稍微大一些就咽不下去,出現惡心甚至引起嘔吐現象。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媽媽養育寶寶過分細心,每天用肉泥、菜泥喂寶寶吃,時間一長,寶寶因此失去了咀嚼的機會,隻能接受糊狀或小顆粒狀食物。如果寶寶到現在為止還不能接受塊狀食物,爸爸媽媽可以從以下幾方麵訓練寶寶。
第一,逐漸調整寶寶飯食的性狀,把泥狀食物改為碎末食物,寶寶習慣後再過渡到吃小塊食物。要循序漸進,切忌直接改為喂幹飯。
其次,平時可給寶寶吃一些豬脯肉、肉棗、魚柳、魚幹之類的零食,讓寶寶練習咀嚼,鍛煉牙齒。
另外,爸爸媽媽在為寶寶準備飯菜時,要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吃飯時,爸爸媽媽的態度也很重要,大人和顏悅色,寶寶就會心情愉快,樂於接受食物。萬一出現惡心、嘔吐現象也不要抱怨,以免引起寶寶緊張。
寶寶秋季飲食
進入秋天後,寶寶們可以不用再忍受夏日的高溫,但媽媽們要怎樣做,才能使小寶寶們能夠更加舒服地度過秋天、迎接冬天呢?
當農曆節氣進入立秋後,空氣因濕度越來越小而開始逐漸幹燥,這時家長應該多給孩子在飲食方麵加以調整,進食一些能夠潤燥生津、清熱解毒以及助消化的食物。這樣,通過由內及外的方法,可使寶寶身體變得舒爽而又輕鬆。
按照中醫的傳統養生觀點,秋季的飲食應該以潤燥益氣為原則,以健脾補肝清肺為主,既要營養滋補,又應考慮到容易消化吸收。
在初秋,飲食應遵循“增酸減辛,以助肝氣”的原則。少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如薑、蔥、蒜、辣椒等,多食用一些具有酸味和潤肺潤燥功效的水果和蔬菜。
防止秋燥,可以適當多食用一些甘寒汁多的食物,如甘蔗、香蕉、柿子等各類水果,蔬菜可多食胡蘿卜、冬瓜、銀耳、蓮藕,以及各種豆類及豆製品等,以潤肺生津。其中,柚子是最佳果品,可以防止秋季最容易出現的口幹、皮膚粗糙、大便幹結等秋燥現象。
此時,不宜再多食用冷飲,還要謹防“秋瓜壞肚”,西瓜或香瓜等瓜類都不要多吃,否則容易損傷脾胃的陽氣,導致抵抗力降低,入秋後易得感冒等病。但最好每周喝2~3次人參雞湯,以養陽氣。
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立秋後,市場上蘿卜的種類增多,媽媽不妨買些蘿卜回家讓孩子吃。多吃點爽脆可口、鮮嫩的蘿卜,不僅開胃、助消化,還能滋養咽喉,化痰順氣,有效預防感冒。
製作菜肴時,蘿卜最好能豎著剖開,這樣,蘿卜的頭、腰、尾都均衡。俗話說:“蘿卜頭辣,腚燥,腰正好。”這是因為蘿卜各部分所含的營養成分不盡相同所致。如果幼兒很怕辣,可以剝掉蘿卜皮,將蘿卜切絲、切片蘸糖,或是做成糖醋蘿卜、蘿卜骨頭煲,讓幼兒喜歡吃。
要讓寶寶常吃點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