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是家裏的“小皇帝”“小公主”,集千萬寵愛於一身,但不可思議的是,很多孩子卻不懂得奉獻自己的愛心。例如對身邊的同伴沒有同情心,對父母的苦心不體諒……凡事隻為自己著想。
【引以為戒】
現象一:
良良病了,戴著大口罩來到幼兒園,老師對大家說:“小朋友們,良良今天感冒了,我們一起來好好關心他、照顧他,好不好?”小朋友們看著良良的大口罩,麵無表情地點了點頭。
午飯時間到了,良良小心翼翼地坐下,摘下口罩準備吃飯。同桌的元元一見良良摘下口罩。立刻尖叫起來:“不要坐在這裏!你會傳染給我們的!”其他小朋友也厭煩地看著良良,不讓良良坐在自己身邊。
現象二:
紅紅已經10歲了,平時怕耽誤她學習,媽媽從過不讓她幹活。就連洗頭洗腳、掃地鋪床、洗衣服刷鞋都是媽媽幫她做。
假期裏,媽媽想讓紅紅學習獨立,便讓她分擔一些家務,如拿牛奶、刷鞋子、打掃自己的臥室等。可是,才幹了兩三天,紅紅就不耐煩了,並且覺得很委屈,便向媽媽大聲說出了“正當”的理由:“暑假是給我們學生休息的,不是讓家長偷懶的”。
還有一次,媽媽感冒發燒,下班回家後沒做飯就倒在床上了。紅紅放學回來,看到媽媽躺在床上,沒有像往常一樣做好了飯等著她。於是很生氣,她不但沒講一句關心、體貼的話,反而對著媽媽大喊:“你肚子不餓,就不管我的死活了嗎?要睡也要先給我做好飯菜再睡呀。要不,打電話叫爸爸回來給我做飯!”。
媽媽看著女兒這樣,不由得感到心酸:自己平時那麼疼孩子,為什麼孩子舍不得對自己付出一點點愛。
【專家點評】
對於一個人的個性發展而言,沒有什麼能比愛和善良更重要的了,這是孩子將來立身社會的基礎和前提。
但是生活中,像良良和紅紅的孩子並不在少數。他們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卻舍不得對別人付出一點點愛,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現在的孩子真的變得自私了、沒有愛心了?
其實,孩子並不是天生就缺乏愛心。兒童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
一歲前,嬰兒就對別人的情感有反應。我們知道,如果旁邊有孩子哭,嬰兒會隨之一起哭,者其實就是嬰兒的情感反應。
二歲時,孩子看到別人哭,就會拿自己喜歡的東西去安慰,這表明他已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並有了試圖減輕別人痛苦的本能,隻是不知道該怎樣做才好。
五六歲時,孩子開始進入認知反應階段,他知道什麼時候該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什麼時候該讓他獨處。
這些都是孩子善良、有愛心的表現。研究表明,如果父母能在孩子小的時候,通過正確的方式,延續他的這種善良的天性,他就會成為一個有愛心。有責任心、孝敬父母的人;但如果孩子的這種天性在後天得不到很好的培養,那麼他的愛心就會逐漸消失,成為一個沒有愛心,事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事實證明,孩子的愛心是通過自然而然的模仿、潛移默化的滲透而逐漸形成的,是一個從外在到內在、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愛心培育基地,家長是最直接的愛心播種者。因此,在平時生活中,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愛心,別讓其逐漸消失。
【教子有方】
善良作為一種美德,對一個人的成長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影響。因此,父母必須重視從小培養孩子善良的品性,使其長大後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1.父母要做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的第一效仿榜樣。因此,要想培育孩子的善良之心,父母首先要做好善良的榜樣。而在做好榜樣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父親要尊重並愛護孩子的媽媽,媽媽要尊重並孝敬家裏的老人。
2.教孩子愛護動植物
父母從小就要教育孩子不要攀摘花草、欺負小動物,並且要告訴孩子動植物也是有生命的,人類要和它們和諧相處。這將有利於培養孩子善良的個性。
3.教孩子學會同情別人
缺乏同情心的孩子隻關心自己,隻顧自己的快樂。而無視別人的痛苦,甚至會把自己的歡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種孩子是很可怕的。因此,父母要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一位媽媽介紹了她是這樣培養孩子的同情心的:
孩子小的時候我就有意識地培養他的同情心。當看到有比他小的小朋友摔倒時,我就啟發孩子:“你看那個小朋友摔倒了,你摔倒的時候是不是很疼呀?小弟弟一定也很痛,我們快去把她扶起來吧”;“看,小妹妹哭得好傷心呀,快拿出你的小手絹幫她擦擦眼淚吧。”就這樣,孩子的同情心就在不知不覺中被培養起來了。
4.表揚孩子善良的舉動
如果孩子做的事得到了肯定和表揚,那麼他還會繼續這麼做。因此,當孩子幫了別人一些小忙,或者替別人著想時,父母要及時表揚他的這一舉動,鼓勵他以後多做一些助人為樂的事情。
5.支持孩子的“獻愛心”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