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總會在不經意間形成一些壞習慣、犯一些錯誤,比如書本、作業隨手亂放;上課不專心,東瞧西看、做小動作;從來不預習或溫習功課;今天的作業拖到明天做……這些小錯誤看似沒什麼,但可能會帶給孩子嚴重的影響。我們知道,幾乎所有會學習、學得好的孩子都是學習習慣好的學生,而學習上有壞習慣的孩子,不必問也知道學習成績不會好到哪裏去。
33、學習時間不固定,不製定學習生活作息時間表
許多孩子成天在書桌邊學習卻沒有好成績,大多是由於不專心造成的。他們坐在那裏發呆,捧著書本心裏卻想著別處,或望著天空想入非非。在這種狀態裏,怎麼能夠學好知識呢?與其這樣,還不如到外麵痛痛快快地玩一場。
【引以為戒】
現象一:
湯姆8歲了,讀小學三年級,學習從來沒有計劃,總是想什麼時候玩就什麼時候玩,沒有一個作息時間,所以學習成績一直不好。
一天,放學回家後,期待已久的卡通電視節目要播放了,他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守在電視旁,突然間“砰”的一聲,爸爸把電視機關上,並大嚷“功課還沒做就看電視”。
湯姆的抗議無效,隻好老大不願意地做功課,結果可想而知,爸爸大發雷霆:“你看,你做什麼?字寫得這麼難看,數學題十道有九道錯,抄課文也是錯漏百出,我看你真是心不在焉。”
湯姆反駁道:“是嗎?我不知道!”
現象二:
豆豆一向沒有時間觀念,這不,上學路上,豆豆東瞧瞧,西逛逛,15分鍾的路,走了半小時。聽到學校的上課鈴聲驟然響起,他才慌慌張張地向學校大門奔去。
上課抄寫生字,豆豆的眼睛盯著本,就是不寫字,那支筆在他手裏轉來轉去,半天了一個字都沒寫。
放學回到家寫作業,豆豆拿出鉛筆盒,剛寫幾個字,又去冰箱取飲料,喝完飲料又想看電視,20分鍾過去了,作業本上還是那幾個字。
【專家點評】
可以看出,孩子不能專心做作業最大的原因是沒有一個合理作息時間表。試想,在孩子開學前,家長就與孩子一起討論,每天放學後到底是先玩再做作業,還是做完作業再玩,然後製訂一個合理的作息時間表,這樣就不會出現以上的現象。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是美國曆史上唯一一位連任四屆的總統,他的成功就得益於從小養成的依據時間規律生活的良好習慣。小時候,羅斯福的母親為他安排了很嚴格的作息時間表:上午7點起床,8點早餐,然後跟家庭教師學習2~3個小時後休息,13點吃午飯,午飯後再學習到16點。
我們知道,在一天中不同時間裏,一個人的精力狀況是不一樣的。美國伊利諾大學的一位醫學博士發現:人在上午10~11點注意力和記憶力最好,在下午15~16點創造力最旺盛。小羅斯福的學習恰恰被安排在精力最充沛的這段時間裏。在母親的合理安排下、嚴格要求下,羅斯福從小養成了依據時間規律生活的習慣。
很多家長也許認為,孩子還小,不必要為他安排嚴格的作息時間。其實不然。沒有規律的生活不但影響孩子的學習效率,而且可能使孩子養成懶惰、拖拉的毛病。
【教子有方】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煩惱:孩子做作業不認真,做事慢條斯理,沒有時間觀念,消耗不必要的時間。其實,孩子之所以這樣,很大程度上是學習生活沒有規律所致。因此,父母要幫助孩子樹立時間觀念,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
1.幫助孩子製作一個合理的作息時間表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喜好幫助孩子製作一個科學合理的作息時間表。孩子依據個人喜好訂立的時間表,在時間安排上比較靈活、寬鬆,那麼他自然會比較主動地按時間表做,當他管不住自己的時候,遇到家長提醒,也不會有逆反心理,做起功課來自然效果也就會好得多。
2.要注意長、短期計劃相結合
在為孩子製訂時間表時,一定要注意長、短期計劃相結合。長期計劃是指在一個較長時間內應當達到的目標,它的第一步,是注重孩子內在的思想感情,而不是隻關心表露在外麵的不滿與反抗。至於短期計劃,雖然隻是每天的具體作息表,卻也應當注重必要的靈活性,如避免具體規定每天幾點幾分該起床、睡覺,幾點幾分該吃飯、看電視、做作業,應當規定在幾點前休息,幾點至幾點起床,作業一定在看電視前完成,看電視的時間在多長時間內等等。
3.製定符合自己孩子特點的時間表
父母在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讓孩子學會自己安排時間時,要循序漸進,不可盲目地照搬別人的經驗,要根據孩子的特點,製定符合自己孩子特點的時間表,幫助孩子有規律地生活、學習。這不但有利於孩子的成長,也可以使他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要求孩子主動執行時間表
既然製訂了時間表,家長就要求孩子主動執行,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將來負責。
此外,家長還可以讓孩子和大人一起製訂工作、生活等方麵的多種時間表,讓他從內心深處得到最大的滿足,從而能夠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隻有處於內在精神滿足的平衡狀態下,一個人才能夠發揮出最大最持久的潛能。人對內在精神滿足的追求才是成功持久的動力。當然和孩子講這些很抽象,孩子不容易明白。但對孩子負責的家長,則應該在孩子理解、可以做到的範圍內,盡量通過使孩子內心得到滿足來鼓勵他努力,而不是通過強行製止的措施或嚴厲的責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