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以下幾種原因:在開始學的時候沒入門,對於學習這門課覺得無從下手,摸不著頭腦;不喜歡呆板課程和枯燥講課方式,找不到學習的興趣;也有的孩子在中間環節沒跟上,或者是老師的批評,或者是周圍同學的影響等。
【教子有方】
如果孩子真的很討厭學習,做家長的不要緊張,更不要強迫孩子去學習。隻要方法到位,采取一定的策略,讓孩子愛上學習並不是難事。
1.家長要做愛學習的榜樣
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這要求做父母的首先要言傳身教。父母的學習興趣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那些書香門第、音樂世家等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如果孩子都不曾見過父母學習的身影,父母再讓他學習時,他就會很有理由地說:“你都不學習,憑什麼讓我學習呀?”如果父母是個酷愛學習的人,男孩經常看到父母在伏案苦讀,那他自然會主動向父母學習、以父母為榜樣。
2.將“遊戲”導入學習。
現在,遊戲機、電腦遊戲、手機遊戲在大孩子們中間形成了一股風潮。於是經常會聽到父母抱怨:“我家的孩子整天熱衷於遊戲機。一點兒也不想學習,真令人心煩。”
任何孩子都會對遊戲充滿興趣,因為他們覺得遊戲好玩。同樣的道理。如果學習變成“好玩”的事情,孩子們也會像熱衷於打遊戲一樣,每天主動拿出固定的時間來學習。
3.為孩子找一個學習對象
父母可以為孩子找一個學習上的競爭對象,如與他的同桌比成績、跟他成績差不多的同學比進步、與學習比他好的同學比創新能力等。但父母要特別注意,隻有良性的競爭才會出現令人滿意的結果,要教孩子與同學比正確的事情,用正確的方法去比較。
4.用目標激發孩子去學習
當孩子不願學習或打算放棄學習時,父母不妨用目標去激勵孩子。這就需要父母了解孩子的理想,或者為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理想。在目標的引領下,孩子會覺得付出點辛苦是值得的。
5.幫孩子找到學習的黃金時間
讓孩子在狀態最好的情況下學習,不僅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還會讓孩子愛上學習。在一天當中,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己狀態最佳、精力最好的那段時間,對於孩子來說更是如此。那麼,如何尋找孩子學習的黃金時間呢?家長可以讓孩子把每天做每件事開始和結束的時間都記下來,一周後,再和他一起研究這份紀錄表,每天效率最高的那段時間便是他學習的黃金時間。
45、缺乏獨立性,做作業需要家長督促檢查
小小的行為習慣往往可以影響人的未來和一生。孩子做作業缺乏獨立性,要求父母“陪讀”或檢查作業,看似小事,但長此以往,孩子容易產生較強的依賴心理,變得缺乏責任感,沒有自律能力,這樣的孩子在將來的生活和工作中很難作出一番成就。
【引以為戒】
曉明是個虎頭虎腦、活潑聰明的男孩,今年讀三年級,他平時的作業做得很好,可一到考試的時候,就會因為馬馬虎虎、丟三落四而出錯,所以考試的成績總是不理想。
一次,蔡老師把曉明叫到辦公室,拿著試卷給他看,一一分析為什麼會出錯。看到很多原本會做的題目被扣分,曉明也很懊惱。蔡老師問他:“你答完題目,有沒有自己檢查一遍?”
曉明說:“我也檢查了,但隻是看看,沒發現有錯誤。”蔡老師又問:“我發現你平時的作業很少有錯誤,為什麼一到考試就不行了?”曉明撓撓腦袋,不好意思地說:“平時,都是爸爸媽媽給我檢查的。”
原來,在學習上曉明是個缺乏獨立性的孩子。自從他上學開始,爸爸或媽媽總得有一個人陪著他做作業,否則他就不寫作業。每天到該做作業的時候,隻要爸媽不督促他從不主動去做,每次都要求爸媽都先幫他把書本拿好、把鉛筆橡皮準備好。隻要一寫完作業,他就認為大功告成,把作業本交給爸媽,說:“爸爸,你幫我檢查檢查,看看有錯誤沒有。”然後就到一邊玩去了。如果爸媽發現他做的作業有錯誤,要和他分析一下錯誤出在哪裏,他都不耐煩地說:“我知道了,下次會注意的,先幫我改過來吧。”
不僅這樣,爸媽還要幫他把書本、學具整理好,書包收拾好。否則即使放到第二天曉明也不會自己收拾的。
【專家點評】
在生活中,像曉明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他們在學習中缺乏獨立性,做作業需要父母的督促、“陪讀”,做完作業要求父母替自己檢查,甚至連整理書本、收拾書包的小事都要父母來做。其實孩子學習缺乏獨立性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與家庭教育有直接的關係。
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自理能力是通過生活中的小事來培養的,並會影響人的一生。而有的父母總認為這些是小事,為孩子包辦代替。這樣做不僅不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而且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得不到鍛煉,還會使孩子變得眼高手低、好高騖遠,做事虎頭蛇尾。不良的行為習慣一旦養成,會很難糾正,這對孩子今後的學習工作都是很不利的。
還有的父母怕孩子因為馬虎、不仔細而在學習上出問題,總是習慣為孩子把關,像督促和監督孩子做作業、為孩子檢查作業等,希望能靠這樣的方式,對孩子的學習有所幫助。而事實證明,父母越是細心地為孩子檢查作業,他以後的作業錯誤就會越來越多。這是因為家長的這些做法滋長了孩子的依賴心理,他們有了“靠山”,自然就不把作業放在眼裏了,從而便會用無所謂的態度對待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