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對待金錢時最容易犯的錯誤(1)(1 / 3)

中國傳統的教育裏,孩子是不能接觸錢的。但今天的社會進入了商品社會,孩子不可避免地要與金錢打交道。現實中處處充滿了消費誘惑,孩子的自我控製能力本來就弱,於是在對待金錢問題上孩子不知不覺犯了錯,例如大手大腳花錢;盲目攀比,擺闊;甚至認為金錢就是一切。對此,家長要正確引導,讓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以免孩子成為金錢的奴隸。

56、愛慕虛榮,要用就用名牌貨

今天的孩子幾乎成為商業社會消費的主流群體,他們追逐名牌,吃“肯德基”“麥當勞”,喝“星巴克”“上島”,穿“阿迪”“耐克”,玩“史努比”“米奇”。名牌代表時尚,年輕人追求時尚並不是一件壞事,但如果過分地追逐名牌,追逐高消費就不能提倡了,這是一種不良的行為。

【引以為戒】

據報載,某市曾發生過一起重大的盜竊案,作案者是兩個學生。他們為了追求物質享受,與別的同學攀比,在虛榮心的驅使下,盜竊了自己家中的5萬元錢,然後乘船去上海,在短短的3天之內,揮霍掉了所有的錢。他們購買最貴的衣服,到最高級的飯店吃飯,住最豪華的旅店,並且專門租了一輛車帶他們四處享樂,真是奢侈之極。

曉彬是浙江人,他生活在一個經濟條件並不富裕的家庭,爸爸下崗後做點小生意,媽媽的身體一直不好,所以曉彬幾乎從小就沒有得到過母愛。雖然家庭條件不好,但爸爸從來不讓曉彬在吃穿上受委屈,凡是別的孩子有的,曉彬都會有。他覺得孩子已經缺少了母愛,如果在物質上再比別人差,那就太可憐了。所以爸爸平時總是省吃儉用,而對曉彬提出的要求也從不拒絕。曉彬在小夥伴中間算是很氣派的一個,他感到很滿足。從學校,曉彬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在爸爸和老師的眼裏,曉彬始終是一個好孩子。

但是自從上了市裏的初中,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初中的同學和他以前的同學家庭條件不一樣。現在同學父母都是高收入者,花錢如流水,穿的都是名牌,用的都是精品。相比之下,曉彬顯得非常寒酸,以前的優越感再也沒有了。由此,曉彬產生了嚴重的失衡心理,他不甘心落於人後,於是他每次回家都向爸爸要很多錢,和同學們比吃比穿來滿足他的虛榮心。起初爸爸總是大方地給他,但後來爸爸實在承受不了,好幾次都拒絕了他。曉彬見爸爸這個經濟來源斷了之後,就動了邪念:“別人有的我為什麼不能有,這不公平。”

在這種想法的驅使下,曉彬開始偷同學的錢,幾次偷盜都沒被發現,這更增加了他的僥幸心理。在金錢的誘惑之下,他越陷越深,最後夥同另一同學作案,被公安機關抓獲,受到了法律的製裁。

【專家點評】

名牌,應該說它是時代的產物,標榜著質量、科技、時尚,而對這一切,青少年是最敏感的群體,他們以時尚為榮並非壞事。但是,如果不顧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過分地追逐名牌,追逐高消費,就不能提倡了,而這也恰恰是讓父母們頭痛不已的。

然而,客觀地講,愛慕虛榮的高消費的情形反映在孩子身上隻是表象,根子卻來自社會風氣、家庭生活和同伴群體等環境的影響。

輿論誤導,對孩子的負麵影響不可小視。現在拜金主義的潮流席卷全社會,媒體、廣告中不斷標榜的富豪生活,自然會影響人們的價值觀,使人崇尚錢和地位,認為有錢就是英雄,並把名牌當做一種財富、地位的符號,爭相追捧、炫耀。

由於現代的家庭孩子少,父母怕孩子受委屈,於是對孩子總有求必應。不管是孩子穿的,還是戴的,都不能比別人差,別人的孩子有什麼咱家的孩子也得有,絕不能比別人家的低。於是在家長這種無意識的縱容之下,孩子的物質欲望無限地膨脹。

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最直接最頻繁,孩子在體驗中長大,他體驗多了節儉就學會了節儉,體驗多了奢侈就學會了奢侈。很多父母盡力去滿足孩子不斷膨脹的消費需求,即使下崗了也要給孩子買各種名牌。這種超出家庭經濟能力去迎合孩子物質要求的做法,結果是很負麵的。它不僅不會讓孩子感恩,讓孩子體會到錢的來之不易,讓孩子理解父母賺錢的艱辛,反而會讓孩子的欲望像無底洞一樣,永遠難以填平。他們會變本加厲,貪婪地向父母伸手,變得冷漠而自私。

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地受到同伴的影響。當他們看到同學們花錢大手大腳、穿著名牌時,往往不自覺地就會攀比,加入到過度消費的群體中。

【教子有方】

當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愛慕虛榮,總要買名牌貨時,千萬不要急躁、空口說教或以命令的形式禁止。這些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問題。家長應該采取必要的方法加以糾正。

1.教會孩子明智消費

父母在引導孩子明智消費的過程中,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實踐,實踐出真知!一位父親曾帶著6歲的孩子逛了3家商店,目的是買一輛物美價廉的自行車。最後,父親用省下來的10元錢給孩子買了一副向往已久的乒乓球拍。這位父親的做法很聰明,他用行動明示給孩子:買東西是有價格差別的,省下的錢是可以買更多東西的。潛移默化中孩子學會了節儉,學會了明智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