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最易犯的錯誤(2)(2 / 3)

2.教會孩子說“不”

要使孩子有主見,必須破除孩子對權威的迷信。如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說不”遊戲,家長有意出錯,讓孩子挑出錯誤的地方。比如,家長說:“桌子、椅子、床頭櫃、毛巾被都是可以用的東西,都是家具。”孩子說:“不對,毛巾被是可以用的東西,但不是家具。”告訴孩子,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有可能出錯。孩子意識到這一點,就不會盲從別人、模仿別人了。

3.和孩子一起做家庭智力遊戲

家長可以找出一個主題或者難題,讓孩子想出多種方法解答。如小猴不小心掉進獵人為抓大灰狼而設的陷阱裏了,它該怎麼辦呀?人在什麼情況下容易口渴?引導孩子進行發散性思維,並提出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這樣做不但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同時也能提高孩子的主見性。

86、沒有主見,什麼事都要父母幫著拿主意

現在的孩子,由於被百般寵愛,凡事父母包辦,所以變得沒有主見,一遇事就六神無主,讓別人幫著拿主意。長此以往,這樣的孩子不僅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還會失去應有的思考力和判斷力。長大以後問題更是層出不窮:上什麼學校、做什麼工作、交什麼朋友……

【引以為戒】

婷婷是家裏的獨生女,是爸媽、祖父母的“掌上明珠”,從上幼兒園開始,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從來不自己動手做,全由家長代辦,於是變成了一個沒有主見的小女孩。父母雖然意識到這點,但想現在孩子還小,不自己拿主意很正常,等她大了懂事了自然會自己的事自己做主。

現在婷婷上小學四年級了,學習成績很好,但是她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自己的看法,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別人幫助拿主意。

在家裏,她經常問媽媽:“媽,你說我明天是穿褲子,還是穿裙子呢?”“媽媽,我是先做作業還是先看動畫片?”……在學校,她經常問老師:“老師,你說我是參加活動好,還是不參加活動好?”“老師,你看我報輔導班好,還是不報好?”

在生活中也是一樣,看到別的同學穿背帶褲,她也要求媽媽給她買。但背帶褲買回來她才發現,由於她個子矮,根本不適合穿,最後隻得送人。

爸媽看到婷婷還是和上幼兒園一樣,凡事都要大人幫助拿主意,很頭疼。

【專家點評】

一位兒童專家做過這樣一項調查:他在一所學校調查小學生的自主性狀況,在被調查的150名學生中,當被問到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難題,一時解決不了,該怎麼辦時,150名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有困難當然是找父母解決。當被問到今後準備從事什麼職業時,競有70%的學生說要等回家問過父母後才能回答。

這位專家在總結他的調查結果時,不無憂慮地說:缺乏自主性,已是當代一些青少年綜合素質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弱項。

那麼,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如此沒有主見呢?可以毫不留情地說,主要責任在於父母。

在生活中,許多父母出於對孩子的寵愛,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得最好,又不放心孩子的能力,於是幹脆以自己的選擇來為孩子代勞,孩子也就理所當然地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從而沒有了自主決定的權利,久而久之在孩子的觀念中就會認為自己的選擇總沒有別人的好,凡事都由父母決定好了,也就不愛思考、沒有主見了。

在一些家庭裏,長輩們討論或決策某一件事時,往往隻從自身出發,或者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的意見無足輕重,因此常常自作主張,從不考慮孩子的意見。在這樣家庭裏長大的孩子,從小沒有發表意見的機會,慢慢地變得沒有主見,事事依賴他人,他人讓怎麼做就怎麼做,或者即使有好的意見或建議,也沒有勇氣提出來。因為他已經習慣了沉默,在他的潛意識裏有這樣的認識:我的意見不會有人重視,說出來也沒有用,幹脆不說。

還有很多父母會誤認為孩子現在還小,是非不分,沒有自己做決定的能力,也沒有自己的主意,隻有長大懂事後才會有自己的主見,殊不知有主見的孩子是需要從小開始培養。

幾歲到十幾歲的孩子往往都以自我為中心,家長如果不能體察他們的內心世界,不注意尊重他們的自主要求,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為他們規定學習和生活的模式,孩子的依賴性就會越來越強。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會成為一個優柔寡斷、遇事毫無主見的人。

【教子有方】

孩子有主見,不是指孩子不聽勸告、一意孤行,而是孩子在麵臨選擇時,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不人雲亦雲,這樣,可以有效避免或減少成長過程那些不必要的損失或失敗。那麼。家長應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呢?

1.給孩子做主的機會

要想培養孩子有主見的個性,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給孩子提供更多自己做主的機會。主要有以下幾方麵:一是吃的自主,在不影響孩子飲食均衡的情況下,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吃什麼。例如飯後吃水果時,媽媽不必強迫孩子今天吃蘋果,明天吃香蕉,而讓孩子自己挑選。二是穿的自主,父母帶孩子外出玩耍時,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穿什麼衣服,切忌隨自己喜好而不顧孩子的感受。三是玩的自主,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玩具和玩的方法,這樣做可以極大滿足孩子的自主意識,幫助他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