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最易犯的錯誤(2)(3 / 3)

2.小事讓孩子做主

“小事”由孩子自己安排,如過生日請哪些小朋友,到商店買什麼樣的衣服,選擇什麼玩具等。“大事”給孩子提供參與的機會,如房間的布置,可以和孩子一起籌劃設計方案,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議,如果可行,則盡量采納其建議。

3.為孩子提供及時的幫助

讓孩子有主見並不是鼓勵他去盲目地做事情,而是讓孩子在掌握了事情的發展趨勢的情況下再去做事情。因此,在孩子進行重大決定時,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收集資料,了解和熟悉各選項,這有助於孩子進行科學選擇。

如果孩子平時自主性很差,父母也可以和他一起分析資料,找出各選項的利弊,最後了解孩子作出選擇的動機。如果孩子平時就很有主見,父母則可以讓他自主完成選擇。當然,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自主能力,家長這種把關的尺度也應該不一樣。

4.讓孩子有參與的機會

孩子做事缺乏主見,通常與家長缺乏和孩子的溝通,做事武斷,不注意尊重他們的要求有關。因此,父母應該給孩子充分表達自己願望的機會,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不要遇事就幫孩子拿主意。

87、膽小脆弱,沒有堅強勇敢的精神

有不少孩子的性格上都有程度不同的弱點,特別是一些孩子膽小、羞怯、畏縮,不敢到陌生環境去,不敢到集體場所玩耍,也不願與其他孩子交往,甚至不願隨父母去親友家作客,如有客人來訪他會避開,寧願一個人獨自與玩具作伴。這些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引以為戒】

現象一:

一位媽媽曾擔憂地說:“兒子從小在奶奶家長大,奶奶很嬌慣他,即使他犯了錯,奶奶也舍不得說他,批評他。現在兒子的性格很脆弱,遇到一點困難就想退縮,在學校和同學鬧點不愉快或挨了老師批評,第二天就不想上學了;鋼琴學了一段時間,什麼都沒學會就不想再學了;考試沒考好,我還沒批評他呢,他就會不停地哭鼻子。這孩子這麼脆弱,長大後可怎麼辦呢?”

現象二:

小梁今年上小學三年級,是個長得很帥氣的小男孩,很惹人愛。但他有一點很讓爸媽頭疼,無論爸媽怎麼教育都沒用。那就是小梁很膽怯,不想別的小男孩那麼勇敢,動不動就哭鼻子。

小梁最不喜歡做數學題,有一次,教他數學的王老師出了五道題,小梁有三道題不會做,一急之下,他當著全班同學的麵哭起鼻子來,讓老師束不知所措。

小梁還特別害怕打針。每次生病時,她都會等到吃藥沒有效果了,才勉強同意打針。但是,打針時卻必須要求爸爸、媽媽都陪在身邊。就這樣,打完針後,他還會哭上半天。

【專家點評】

每個孩子在成長道路上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麻煩,膽小懦弱的孩子往往沒有勇氣和堅強的意誌去麵對困難,一遇到麻煩就知道哭泣、逃避。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如此脆弱呢?其實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懦弱的,這種性格多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如:

在生活中,每當遇到挫折時,孩子還沒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父母就已經把挫折擺平了。其實父母這樣做對孩子並沒有好處,而是親手為孩子挖了一口溫柔的陷阱。掉進陷阱裏的孩子,由於被剝奪了犯錯誤的機會,所以他們根本不懂得何謂堅強。

當孩子年紀小的時候,想幫忙在餐桌上擺碗筷,可是父母擔心他們打破碗,而阻止孩子主動幫忙的要求。孩子被他們拒絕之後,他的勇氣也被減去一些,到後來孩子根本提不起勇氣,越來越內向羞澀。

一般,在孩子身體、認知和情感發展的不同階段會經曆不同類型的害怕。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最經常碰到的膽怯如下所示:

1.6-7歲:①陌生的、巨大的或者突然的噪音(比如動物的噪音、電話鈴或者警鈴、風雷聲);②聽到的鬼故事或身體受傷;③和父母分離或迷路;④晚上獨自一人(做惡夢);⑤“上學恐怖症”;⑥學校某個特定的人對自己身體的傷害或者排斥。

2.7-8歲:①黑暗和黑暗的地方;②電視、電影和書籍中提到的真實生活中的大災難(比如綁架、洪水、大火);③不被喜歡,上學遲到,或者被學校和家庭排除在外;④學校某個特定的人對自己身體的傷害或者排斥。

3.8-9歲:①個人丟臉;②在學校或遊戲中失敗;③撒謊或者犯錯;④父母打架、分居或者受傷成為暴力的犧牲品。

4.9-11歲:①在學校或運動中失敗;②生病;③特殊的動物(尤其是比人類大的動物,或者那些曾經襲擊過他們的動物);④懼高或者“暈頭轉向”的感覺;⑤惡人(比如殺人者)。

5.11-13歲:①在學校、運動或社會聲望中的失敗;②看起來或表現得很“古怪”;③死亡或者威脅生命的疾病;④性的困惑;⑤被愚弄;⑥丟東西、被搶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