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出生後的頭三年,是生理及心理發育非常迅速的階段,也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時期。父母在關心嬰幼兒的飲食起居之外,還應根據嬰幼兒的生長發育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雖然每個媽媽都會很注意孩子的身體發育情況,諸如體能、智能、情商等方麵,卻未必能夠把握住孩子成長的每個細節。這也就意味著,媽媽對孩子進行的教育很可能欠缺針對性而流於形式。對父母來說,持續地給孩子做成長評測,掌握孩子每個階段的發育發展情況,是對家庭教育最好的檢驗,也是對教育方向最好的指導。
0~3歲嬰幼兒的發展測評,主要是根據其身心發展特點的七大能區(大運動、精細動作、認知能力、語言能力、情感與社會性、自理能力、創造性)來測量出孩子生理、心理和智力發展水平。例如,寶寶坐、走、跑、跳和各種精細動作的能力,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對周圍的人、物和事物的感情反應和交往、記憶、想象力、計算能力以及飲食、便尿的習慣形成等等。父母考察寶寶成長情況,隻要對這七方麵的發展情況作針對性的評測,就能掌握各階段寶寶大致的發育情況了。
在對寶寶的測評過程中,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麵:
首先,父母需要掌握一份細致的成長指標以作參照。這是因為嬰幼兒正處於人的一生中發展最迅速的時期,年齡越小,發展速度越快,甚至於寶寶在幾天之內就會在生理、心理上發生很大的變化,對孩子的測評需要有精確的參照標準。
其次,由於受到不同環境的刺激,嬰幼兒會作出不同的行為反應。因而對嬰幼兒發展水平的評價要有具體情境的限定,沒有特定情境作為基礎的成長測評是毫無意義的。不過這對於由父母自己進行的評測來說是可以避免的,因為父母能夠不時地觀察到孩子的多種表現,從而進行綜合評價。此外,嬰幼兒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個體差異性,造成這種差異性的原因非常複雜,包括家庭因素、嬰幼兒自身特征以及周圍人群的影響等,因此,對於寶寶的發展評測必須基於嬰幼兒個體的發展特點和水平,才能真正實現其促進嬰幼兒發展的功能。
最後,對嬰幼兒心智發展的測評還應該堅持全麵性原則。個體的身心發展水平取決於個體各個方麵發展水平的綜合,所以,不要用嬰幼兒某一方麵的發展水平代替其發展的整體水平,更不能以其優勢方麵的發展水平代替全麵發展水平。嬰幼兒是一個完整的個體,遵循全麵性原則,發現嬰幼兒發展的強項和弱項,在鼓勵強項發展的同時側重關注弱項的發展,並製定出改進措施及時引導,才能使嬰幼兒全麵、和諧地發展。
嬰幼兒發展測評具有記錄功能、診斷功能與引導功能。對寶寶進行正確的測評,不僅可以清晰、全麵地記錄個體成長的點點滴滴,還能及時地了解寶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找到其中的原因,適時作出改進和補救,為家庭早期教育指明方向,對孩子的成長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