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一出生時,他的各種感覺器官就開始覺醒了,然而這種覺醒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以前,爸爸媽媽關注更多的是嬰幼兒的喂養、體重、身高、發育和排泄方麵的問題,而很少關注到寶寶感知覺、智能等方麵的心理發育,因而很容易錯失了寶寶身心發育、智能發展的最好時間。為了讓感覺器官充分地覺醒,爸爸媽媽要在日常生活中及早對寶寶進行恰當的、完整的感官教育。
感官教育是指對寶寶的視、聽、味、嗅和觸這五種感覺器官進行更加專業和精細的訓練。家庭感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寶寶感官能力的精確度和敏銳度,進而培養寶寶對事物觀察、比較、判斷的習性和能力,提升寶寶的智能。
感官教育是家庭早教的第一步
感官教育是提升人類智能建構的最基礎的教育,它也是嬰幼兒早期教育的立足點。真正的早期教育不是對寶寶進行知識的灌輸,而是針對嬰幼兒以感覺學習為主的特點,對他進行智力、健康、情緒、行為習慣及動手能力等全方麵的培養。
人類的文明從最早的語言、繪畫到象形文字,再進化到文字,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這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規律。寶寶的學習也一樣,從自發的塗鴉、繪畫,再發展到學習文字和算術等抽象的東西,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出生後寶寶即通過感覺器官來認識世界,這些感覺經驗的積累使他完成了對世界最初認識,並形成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正是在豐富的感知經驗與理解能力的基礎上,寶寶才可能進一步地學習知識、發展智能。
提供感覺發育的最佳環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即使是新生兒也已經具有不可低估的心理能力,他能良好地接受外界刺激,進行看、聽、摸、聞等活動。從嬰兒時期開始,爸爸媽媽就應該將寶寶視作一個獨立的心理個體,提供給他適當的環境刺激,幫助寶寶進行感知覺的發展,促進寶寶的心理與智力的發育。進行家庭感官教育的關鍵是營造一個適合發展的情感與物質環境。
用眼神與寶寶交流。科學實驗證明,母子間的對視會使嬰兒腦部的腦內啡濃度上升,並使他產生愉悅幸福的感覺,這種幸福感不僅來自母子間,它在任何親子的感情互動中都可以產生。當寶寶安靜地躺在嬰兒床裏,快樂地享受周遭環境的光線與聲音,並尋求著外界環境的刺激時,爸爸媽媽可以主動地回應寶寶,比如發出好玩的聲音,逗寶寶開心。
用適當的玩具激發寶寶。出生十幾天的新生兒已能注視眼前的物體,喜歡看輪廓清晰、色彩鮮豔的東西,喜歡看人的笑臉,愛聽溫和的說話聲和優美的音樂。而在寶寶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有豐富的玩具能引起寶寶的好奇,這種好奇正是智慧的啟蒙。
用大自然來活躍寶寶。親近大自然是人類的本性,小嬰兒雖然還沒有行動能力,可能隻是被抱著或坐在推車裏麵,但隻要走近自然——鼻間清新自然的空氣、灑落於皮膚上的陽光、不同的光影色彩、大自然的芬芳及鳥兒啾啾的叫聲,自然之中那麼多的感官刺激,這些都會激活嬰幼兒腦細胞對知覺的辨識,對寶寶的各方麵發展都有極大的幫助。
用語言來做智力啟蒙。對於嬰兒期的寶寶,爸爸媽媽也可以把他當成懂事的“小大人”,微笑著與他麵對麵說話,好似他能聽懂一樣的跟他談論很多事情。寶寶雖然不理解說話內容,但通過溫柔的語調和家人的笑臉,會感受到愛並產生安全感。爸爸媽媽與寶寶的言語交流,還有助於促進嬰兒的視覺、觸覺和增進他對成人的情感。
用撫摸來幫助寶寶成長。適當地給予寶寶溫柔的撫摸,不但可以刺激寶寶感覺器官的發育,還可以促進寶寶的生理成長和神經係統反應,更可以增加寶寶對外在環境的認知,同時,在觸摸的過程中,也加深了親子之間的濃厚感情。此外,每天抽出一段時間幫助寶寶握、摸各種質地的小物品以發展寶寶的觸覺也是一種不錯的訓練感官發展的途徑。
以上幾點,是實施感官教育的一些原則,而家庭早期教育最有益的一點就是,它不單是一項項的練習,它還與生活、與育兒息息相關,因而能將早教的效果係統化和滲透化。以下章節將從每個感官入手,帶著爸爸媽媽來學習係統的感官訓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