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兒童書法潛能的發掘(2 / 3)

楷書書法的法則,曆來用“永”字的8個筆畫作概括。把點、橫、豎、鉤、提、長撇、短撇、捺8個筆畫分別起名為:側、勒、弩、策、掠、啄、磔,這在書法中被稱為“永字八法”。練字時,常練“永”字,對各種筆畫的寫法會逐漸熟悉。在楷書中,各種筆畫有各自不同的特點。隋末僧人、著名書法家智永認為:點如側,如鳥飄然側下;橫為勒,如勒馬之用疆;豎如弩,用力也;挑為,跳躍貌;左上為策,如馬之用鞭;左下為掠,如篦之掠發;右上為啄,如鳥之啄物;右下為磔,裂牲謂之磔,筆鋒開張也。以上楷書八法,是少年兒童練習書法的指導。多練多看、多寫多問,才是學習書法的最佳途徑。

(九)自學書法是否成功

自古以來,在書法上就有兩種拜師法。一種是切切實實拜某個書法家為師;另一種是以曆代名碑名帖為師。僅僅以碑帖為師的人,能夠通過與益友的交流及對書法理論的研究,來彌補沒有書法家的師授之短。但是,任何一個書法家,即便有過名師,他的大部分學習經曆,必定還是獨立地花費在著名碑帖上,否則,便不能在藝術上成就大業。在這裏,名師隻能在一定時間內,起撥正學習途徑,指點法度的有限作用,尚需後學者在探學古碑法帖時獨立進行摸索。曆代有成就的書法家,幾乎都是在自己對於碑帖的反複臨習探討中創成一體的。王善之歲少學“衛夫人書”,“但等到價渡江北遊名山”,見到許多古今書法家的墨跡與碑書以後,“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從眾碑學習焉。”董其昌更恩初師顏平原《多寶塔》,又改學“虞永興”,後形盡睹項於京家藏真跡,又見右軍《官奴帖》於金陵,“自此漸有小得”。以碑帖為“師”,就是自學。書法可以自學而成,從長遠來說,拜師者也應當主要依靠自學成就事業。

在現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書法的社會活動日漸增多,自學書法更有了很好的條件。書法愛好者完全可以從各種類型的書法講座和書法家的示範中了解到有關書法法度的一般要求,可以通過閱讀各種各樣書法理論書籍掌握學書法必須遵循的正確途徑;還可以通過與愛好書法的益友進行切合等得到啟發。書法愛好者如能充分利用這些條件,刻苦鍛煉基本功,自學是無不成功的。更可以使後學者嚴格遵循正確的學習途徑,從而取得進步;良師當麵指點書法上所需遵循的有關法度也更具實感。然而,自學者也可以借其他途徑主動探討藝術規律和法度,發揮學習上的自覺性,參加書法的社會活動來彌補這方麵的不足。從另一個方麵來說,拜師者有時也會因長期隻學先生之書而不能從其麵貌中脫出,阻滯了他藝術上的進步。這種缺陷對自學者來說就相對少一些,他可以通過自學各種曆代著名碑帖吸取養料,更利於個性的發揮,從而自成風貌。從整個學習過程來看,拜師與自學這兩者到底哪一方麵進步快一些是不可判定的。他們各自都有有利與不利之處,又都是可以通過學習上的主觀努力來加以克服的。

事實上,在書法藝術上能否成功的關鍵並不在於拜師與自學,而在於能否循著基本正確的學習軌道,用長年的臨池之功。淬礪自己的藝術,能否博采眾長,開拓自己的藝術風貌。蘇東坡說:“筆成家,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雖不免有誇張的成分,但其基本道理完全正確。

(十)臨帖的方法

選定了一本自己所喜愛的碑帖之後,如何來臨寫,還是要講究一些方法的:

(1)先專後博——不要隨意換帖。由於現代印刷條件的進步,我們可以輕易的挑選到水平極高的字帖來臨寫。在選帖時,你不妨讓孩子廣為泛覽,但選定之後,卻不要輕易換帖。初學者對這點最要注意。促使你換帖的原因常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喜歡新鮮。如持這種態度,換了第一本之後,是不能保證不換第二本的。另外一種原因是學不進去,或是寫了一陣後,自己感覺越寫越壞。這個時候應當自己分析原因,或向別人請教。我主張要知難而上,初學總是有這一關的。而且有時並不是你不進步,而是你的眼光進步得快,要求的高了,手跟得沒有這樣快的結果。

一種字體隻準寫一家帖,寫了顏字不能寫歐,但別的帖可以看。如寫《腑姑仙壇記》,可以買《順家廟》、《順勤禮》、《李元靖》、《元次山》等來看。但要換帖的話,總要把一本帖先寫兩三年再說。否則像挖井一樣,挖了一半換一處再挖,那麼再怎麼花力氣也是吃不到水的。不同的字體則可以同時學,但選帖時也要選筆勢相同相近的,如與歐陽通《道因法師碑》,可以同時兼學行書《腋亂帖》、隸書《張遷碑》。因為他們的筆勢相近,可以相輔相成,容易見效。

(2)要寫字不要描字——要一筆而成。初學寫字務求筆力、筆勢,講究速度、力量,用筆緊按力行,一筆送到底,筆勢不要散。用力時不隻在起筆處,更在運筆中途,起筆收筆,從頭至尾,橫平豎直,不論什麼體,一筆而成,兩頭都不要描畫。

清代包世臣說:“(初學)張貼臨寫,不避漲墨,不辭用筆根勁。”又指出“(書)道固歸於墨不溢出於筆,而學之則自墨溢出於筆始。”久寫自然光滑。如單描頭畫角,下筆不敢用力,即使描像,也不算入門,因為寫成的點畫用多筆描成,必軟弱無勢,更不自然。

初學用力,必然屏氣。久寫自然活動,否則點畫不能勁挺。沈尹默先生自述31歲“取大代華嶽廟碑,刻意臨摹,每作一橫,軌屏氣為之,橫成始敢暢意呼吸,繼續行之,達三四年之久。”後來人家隻看到沈先生信筆揮毫,龍飛風舞,哪裏會想到他的本領是這樣來的呢!

但通常初學者意識不到這是臨帖的重點,那是為什麼呢?不是別的,隻因他們追求字形的相似,忽略了點畫中內在的東西,所以必須扭轉這種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