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兒童書法潛能的發掘(3 / 3)

那麼字形要不要相似呢?字形肯定力求絕對的相似,但這應該在著重讀帖的時候解決,要把帖上的每一個字牢牢的記清、記熟。所以臨寫時選的字不能太多,每次臨寫幾個字,不要急於更換。這樣臨寫時就可以集中力量求取筆意筆勢。

(3)注意下筆的地方。每一點畫的筆勢是不同的,所以要臨寫這一點畫,必須識勢。要能揣摩出前人書寫這一點畫時手臂的動作。

要揣想前人的動作,隻有通過留下的點畫本身,而下筆之處是最能透露消息的地方,所以必須反複觀察試習。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人看了不少書上所附的點畫示意圖,因此使用筆照著圖上的曲線來畫,結果常使每一橫兩頭畫成兩個大墨團,甚至把一橫寫成橫過來的“S”形。實際上這種起筆收筆的曲線隻代表鋒頂正下著紙時在原地的挫動,一如孫過庭《書譜》所說:“殊血挫於毫芒”,隻是毫芒之間!

至於作這種挫動的目的,一是要打開筆鋒,更重要的是取得筆勢。取得筆勢使筆畫勁挺,才是真正的目的,而並不是為了畫曲線而畫曲線的。更何況取勢時筆毛有上下的動作,圖上的曲線就更表達不出了。如有機會看到會寫字的人就會發現這是怎麼一回事。學者熟知“逆入平出”,“橫畫豎下筆”等說法,遺憾的是卻往往不知道其目的是在取得筆勢,而且每筆還各不相同。

4.帖的特點。每一種帖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們要想把字很快寫得像帖子,那最好先找出這本帖的特點。

具體可以從點畫、結構、筆勢等諸方麵來分析。筆勢分向、背、橫、直。如隸書主橫勢,篆書主直勢。又如顏字,字勢相向;而歐字,字勢相背。楷書筆勢暗中聯結有如行楷等,都要用心找出。《張猛龍碑》是斜畫緊結,而《泰山金剛別》是平畫寬結。

點畫之中,顏字的鉤要轉鋒,而歐字的鉤頓而後出,不需轉鋒。而轉折處顏字用轉,歐字用折。掌握了這些特點之後,臨寫時就可以區別對待,如《九成宮》筆勢峻落峻收,那麼臨寫時要把他連起來,以免寫散;他的點畫比較細,我們就寫得大一點粗一點,以避免這方麵的缺點。如《張猛龍碑》、《張黑女》這些帖字小,我們就不妨找放大本,或自己把它掃描放大來臨寫。當然每一種字都要寫得比帖大一點,因為你不熟練,筆勢收不緊。學他的筆勢是不容易寫得和他一樣大的,寫大一點就容易學得多。

又有些帖中的習氣卻不要太誇張,如顏字的盞頭燕尾,柳字的起筆收筆,都不能過分,否則易感俗氣。顏字的筆勢圓,但如把《告身帖》臨成皮球一樣,那就不好了。

附:王獻之的成長曆程

人們常說的書法“雙王”,指的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

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東晉琅琊臨沂人,書法家、詩人,祖籍山東臨沂,生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為與後世書法家王瑉區分,人稱王大令。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王獻之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誌,後期兼取張芝,別為一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由於唐太宗並不十分欣賞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樣有大量留存。傳世名作《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

王獻之的書法藝術,主要是繼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規,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傳世書法作品中,不難看出他對家學的承傳及自己另辟蹊徑的蹤跡。前人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為“丹穴凰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於神智”。他的用筆,從“內拓”轉為“外拓”。

他的草書,更是為人稱道。俞焯曾說:“草書自漢張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傳世草書墨寶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等,皆為唐摹本,他的《鴨頭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絹本。清代吳其貞在《書畫記》裏對此帖推崇備至,認為:“(此帖)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見。清朝乾隆皇帝將它收入《三希帖》,視為“國寶”。他還創造了“一筆書”,變其父上下不相連之草為相連之草,往往一筆連貫數字,由於其書法豪邁氣勢宏偉,故為世人所崇。

王獻之從小就跟著父親學字。有一次,兒子向父親請教習字的秘訣,父親指著院子中的十八口水缸說:“秘訣就在水缸裏麵,你把這十八口水缸中的水寫完就知道了。”

兒子心裏不服,認為自己雖小,字也寫得不錯,決定顯點本領給父親看,於是就從頭練起基本功來。他天天照父親的字,練習橫、豎、點、撇、捺,足足練了兩年,才拿給父親看。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在旁邊說:“有點像鐵鉤了。”王獻之又天天練各種各樣的鉤,足足練了兩年。給父親看,父親還是不語,母親評論說:“有點像銀鉤了。”從第五年開始,王獻之才開始練完整的字,他天天練,足足練了四年,再把字捧給父親看,父親看了仍然搖頭不語,見到一個“大”字嫌架勢上緊下鬆,於是拿起筆在下麵加上一點,使之成為“太”字。王獻之把字拿給母親看,母親一張張端詳,最後歎息說:“我兒練字三千日;隻有一點像羲之。”王獻之簡直驚呆了,原來母親指的那一點,正是父親加在“大”字下麵的那一點啊!從此,王獻之更加用心下功夫練字。有一天,王羲之悄悄地走到正在聚集會神地練字的兒子身後,猛然間拔他手中的筆杆,沒有拔動,於是讚歎說:“此兒後當複有大名。”他知道兒子練字有了手勁了,這才悉心教他。據說,王獻之後來練字非常刻苦,清水變墨池,完完全全寫光了院中的十八缸水。到後來,他成為我國曆史上有名的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