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兒童智力開發的基本理論(2 / 3)

(2)成功智力理論

1996年,斯滕伯格在三元智力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論,並指出成功智力由分析性智力、創造性智力和實踐性智力構成。

①分析性智力。分析性智力有意識地規定心理活動的方向,它不僅涵蓋了傳統的學業智力,還超越了學校的範圍,更廣泛地指向現實生活。個體的分析性智力主要體現在知覺、記憶、比較、分析、解釋、評價和判斷等能力上。在個體問題解決過程中,分析性智力的主要目的在於從問題情境出發,克服眾多障礙並最終達到對問題的解決。在決策過程中,分析性智力可以幫助個體從多種可能中選擇或對機會做出評估。個體運用分析性智力,在問題初現時便能覺察到其所在;能準確地定義問題,甄別出問題的輕重緩急;仔細地製定解題的策略,尤其注重長遠的規劃;能盡可能準確地表征信息,以確保信息的有效使用;能斟酌風險和回報的比率,以保證資源分配的最優化;能對其問題解決進行監控和評估,及時發現並糾正錯誤。

②創造性智力。創造性智力是一種能超越已知給定的內容、產生新穎有趣結果的能力。個體的創造性智力主要包括想像、假設、構思、創造和發明等能力。他認為,創造性智力既包括創造性中的一部分成分,也包括一般智力的一部分成分。創造性智力是創造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創造力的人常常是特別出色的綜合思維者,能夠發現別人所不能發現的聯合點。

③實踐性智力。實踐性智力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將思想及其分析的結果以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加以使用,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將抽象思想轉化為實際成果的能力。實踐性智力體現在個體所表現出來的示範、展現、操作、使用和應用等能力上。

他認為成功智力有四個關鍵元素:應在一個人的社會文化背景內,按照個人的標準,根據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定義智力;個體取得成功的能力依賴於利用自己的力量改正或彌補自己的不足;成功是通過分析、創造和實踐三方麵智力的平衡獲得的。智力平衡是為了實現適應、塑造和選擇環境的目標,而不僅僅是傳統智力所強調的對環境的適應。斯騰伯格還強調,成功智力的基礎是跨越文化普遍存在的智力加工過程。

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必須保證分析、創造和實踐智力三方麵的協調和平衡以使整體發揮最大的效用。斯滕伯格的智力理論較之傳統的智力理論有很多優點:它拓寬了傳統智力理論的狹窄視野,讓人們對智力本質、智力測量和評估有了新的認識;它有堅實的實驗研究基礎,理論的很多方麵都已得到了很好的證明;這種多側麵的理論更能反映出人類智力複雜性的一麵。

4.戴斯等人的智力PASS過程模型

1990年,戴斯等人提出了PASS智力模型,即“計劃、注意和同時性加工、繼時性加工”模型。他們把傳統智力研究的因素分析方法和認知加工理論及其研究方法結合起來,並以前蘇聯心理學家魯利亞的大腦三級功能區學說為理論基礎。

這種理論模型認為,智力由包括上述四種認知過程的三個功能係統組成,即注意——喚醒係統、同時——繼時加工係統(編碼係統)和計劃係統。其中,注意——喚醒係統對應魯利亞大腦皮層一級功能區的功能,是智力活動的基礎;同時——繼時加工係統對應魯利亞大腦皮層二級功能區的功能,是智力活動的主要操作係統;計劃係統對應魯利亞大腦皮層三級功能區的功能,負責計劃、監控、調節和評價等高級功能,對另外兩個係統起著監控和調節的作用。這三個係統各具功能又相互作用,保證了一切智力活動的進行。

戴斯等人的PASS模型側重從信息加工角度描述智力活動的內部結構和心理過程,重新建構智力的概念,非常強調計劃中智力活動的作用。這種理論模型使我們在對智力測驗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有了嶄新的視角。

戴斯等人批判傳統智力測驗注重實用的鑒別性而理論化不足。在其理論和實驗研究的基礎上,編製了一個適用於5~17歲兒童的標準化測驗(CAS),測量與學習有關但又獨立於教育的基本認知機能。該測驗12個任務類型的4個子測驗,分別測量了計劃、注意、同時性加工和繼時性加工四種認知過程。由於所評估的能力寬泛、診斷具體、能為幹預提供基礎。目前CAS已經作為傳統智力測驗的補充而被普遍采用。

PASS模型把對智力的研究深入到了動態過程層麵。另外,該理論在將理論向智力評定方法轉換方麵也取得了成功,對未來智力理論的發展和走向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也為以後的智力測驗提供了新的視角。

比爾諾德將當代神經生理學、神經形態學、神經生物學、神經心理學和生理心理學等許多新科學豐富的事實集中起來,說明智能活動的腦機製。智能活動的腦功能機製包括四個層次,分別是皮層細胞、功能柱、皮層映射和網絡。在多種細胞中,著重分析錐體細胞與大量中間神經元的連接方法,說明功能上的層次性、整合性及其記憶功能之所在;在功能柱層次上,它們強調信息加工的並行分布特征,皮層上數以萬計的功能,可以並行性進行傳入——傳出的信息傳遞加工,每一個功能柱又有許多神經共同活動,完成信息加工和學習功能;在皮層映射層次上許多功能相互連接的柱彼此形成區,將許多區結合在行為適應功能之中,如識別物體、空間方位判定等;最高層次是神經網絡在幾個功能區之間隨時的變換連接組合方式來實現複雜智能活動,如語言學習等。

在認知心理學中,已經廣泛采用了腦事件相關電位研究方法,並積累了許多科學資料,如腦磁圖、腦的正負電子發射層掃描技術、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等的應用,使認知模型研究與腦功能研究可以在人類被試中同時進行。20世紀80年代,有關認知神經科學的智力研究包括複雜認知模式的猴型與電生理技術相結合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認知神經科學開始探討認知過程與腦功能變化規律。

三、智力的生態文化學理論

智力的生態文化學理論分析研究在現實情景中的智力活動,把握智力與社會文化情境與環境的關係,力求在智力活動與環境要求和壓力的相互作用中揭示智力的本質和起源。

20世紀50年代,費古森提出了文化分化律,它反映了智力研究中生態文化論的核心思想。此後,許多心理學家根據文化分化律深入探討了智力與環境的關係,提出了各種生態文化的智力理論,如貝利的生態文化理論模式、道森的生物社會學理論模式、魯利亞的文化曆史發展論等。

生態文化的智力理論都從不同側麵探討了智力與環境的內在的本質聯係。生態文化論者一般認為智力包括三種平行的、聯係鬆散的智力:一般智力、特殊能力、認知風格。這三種智力分別與種族主義觀、相對主義觀和普通觀三種原則相聯係。生態文化論將影響智力發展因素分為四個方麵:生態背景、經驗背景、變現背景和實驗背景。

四、情緒智力理論

1.Salovey和Mayer的理論

美國心理學Salovey和Mayer於1990年首次正式使用情緒智力這一概念來描述對成功至關重要的情緒特征。他們把情緒智力看作是個體準確、有效的加工情緒信息的能力集合,認為“情緒智力是覺知和表達情緒、促進思維情緒、理解和分析情緒以及調控自己與他人情緒的能力”。由此概括出情緒智力包括的四級能力,即情緒的知覺、鑒賞和表達能力;情緒對思維的促進能力;對情緒的理解、分析能力;對情緒的成熟調控。這四種能力在發展和成熟過程中有一定的次序先後和級別之分,一級能力最基本和最先發展,四級能力比較成熟而且到後期才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