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兒童新陳代謝旺盛,除了維持各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動外,還必須保證生長發育的需要。由於少年兒童在代謝方麵的這一特殊需要,使他們在運動中,一方麵對氧的需要量比成人多;另一方麵在運動中能量的動用受到一定的限製。據研究,由於少年兒童糖的酵解能力不及成人,所以他們對長時間的最大強度的肌肉工作能力則比成人差。例如,在完成最大強度的工作時,少年兒童血液中的乳酸含量要比成人少,且年齡愈小,血乳酸水平愈低。因此,在少兒的運動訓練中,開始時宜采用短時間大強度的練習,隨之逐步在不降低強度的基礎上逐漸延長時間或距離,以提高他們的糖酵解供能能力。
少年兒童肝糖原的貯量比成人少,肌肉占體重的百分比和肌糖原也較成人少,加上最大吸氧量水平低,糖的有氧氧化能力也不及成年人。因此,在長時間肌肉工作中易發生血糖水平的下降,耐久力差。
(四)神經係統
(1)興奮過程占優勢。6~13歲左右神經係統的興奮過程占明顯優勢,表現為活潑好動,注意力不易集中,學習和掌握動作較快,但興奮容易擴散,多餘的動作較多,動作不協調、不準確。由於神經元的工作能力較低,工作持續時間短,易疲勞。但神經過程的靈活性高,神經元的物質代謝旺盛,合成速度快,所以疲勞後恢複也較快。13歲以後,抑製過程加強,興奮和抑製逐漸趨於平衡。
(2)抑製過程不完善。神經元抑製過程不完善,尤其分化抑製能力差。8歲以前精確分化能力差,錯誤動作多;8歲以後皮質細胞的分化能力逐漸完善,並接近成人。13~14歲時皮質抑製調節功能達到一定強度,分析綜合能力明顯提高,能較快地建立各種條件反射,但掌握複雜精細的動作較困難。14~16歲時反應潛伏期縮短,分化抑製能力顯著提高。
二、少年兒童心理特征
1.注意力水平有限
剛剛進入學校,小學生注意的目的性還很低,隻能夠注意自己感興趣的對象。隨著學習活動的進行,注意能夠很快地得到發展,在課堂上可以根據學習活動和教師的要求將注意指向學習對象,注意的持久穩定性的範圍都不斷地發展。但一般來說,小學生的注意水平仍然是有限的,易出現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
2.情緒情感較穩定且比較單純
與學前兒童和青春期學生相比,小學生的情緒情感都比較單純的。因此,父母的心情等會直接影響孩子。
3.自我意識更加明確
與學前兒童相比,小學生的自我意識更加自覺,更加明確地意識到自己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與中學生相比,他們的自我意識更多地依賴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尤其是權威人物的評價——主要是教師和家長。他們十分渴望得到教師和家長的肯定,而對於同學的意見則不太在乎。從總體上說,小學生自我意識的社會化程度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仍然不夠客觀、全麵,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
4.想像力的局限性
小學低年級學生,想像力有時的確顯得豐富。在他們的頭腦中,現實與想像之間往往沒有明確的界限。有時候,他們會由於想像與現實的同一化,導致行為和言語的“不合情理”。因此,想像極少地向創新萌發。
三、培養學齡期兒童的智能
學齡期兒童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及學校,故培養此期間兒童的智能需家長與教師雙方共同努力。此期間兒童智能發育較快,能較好地綜合分析、克製自己,並在學校及社會生活中開始適應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這為培養其智能提供了基礎。
(1)語言能力的培養。學齡期是兒童有意識地全麵係統準確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重要時期,是掌握書麵語言的關鍵時期,要想讓孩子成材,就要抓住這一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閱讀是培養此期兒童書麵語言能力的基本途徑,通過閱讀活動,可以鞏固和加深對所學文字的印象和理解,鍛煉兒童對文字的運用能力,還可從閱讀中獲得各種各樣的知識,陶冶孩子的情操。要孩子閱讀,首先要培養孩子對讀書的興趣,使孩子自然而然地喜歡讀書,而不能強迫。父母的讀書習慣對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有很大的作用,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父母可給孩子大聲念書,要讓孩子與課外書交朋友,以擴大孩子的知識麵,而不要把孩子完全限於教科書上。家長要為孩子認真挑選適合孩子看的圖書,幫助孩子閱讀使其理解所讀書的內容,但應注意不要鼓勵孩子提前閱讀高於他們年齡水平的讀物。
寫作是兒童運用語言文字記敘和描述事物、表達思想感情的途徑,7歲以後已具備初步書麵語言能力,在正確的指導和訓練下可以寫簡單的作文。家長應鼓勵孩子仔細觀察事物,掌握描寫和敘述的技巧,根據孩子的興趣以命題作文為主,注意幫助孩子審題、立意、選材、構思及安排段落層次等。注意此階段孩子學習寫作隻是為了中學寫作打基礎,絕不能強其所難,要循序漸進。另外,還可通過寫信、寫日記等方式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2)觀察力的培養。此期間兒童的觀察缺乏目的性、計劃性、係統性、持久性,故家長在培養孩子觀察力時,要根據觀察的任務,向孩子提出有目的的、係統的觀察要求,使孩子認真、細致、全麵、係統地去觀察,並逐步養成一種自覺的、獨立的、有計劃的、持久的觀察習慣。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觀察條件,多帶孩子去認識和觀察大自然,去動物園觀察各種動物的外形及特征,觀察社會上的各式人物等;讓兒童的多種感覺器官參加觀察活動,使其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在孩子觀察之前,應為他們提出觀察任務,使其帶著任務去觀察,這樣才會獲得比較完整的清晰的觀察材料。要根據觀察對象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觀察步驟及方法,並幫助孩子比較及編寫觀察提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