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女兒很小就過了識字閱讀關,因此很多人都說我女兒是“神童”,我是母親,我知道女兒不是什麼“神童”。在她生命的最初階段,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如果說有,那就是哭起來驚天動地且持之以恒,搞得我徹夜難眠,身心交瘁。後來經檢查,發現是缺鈣的緣故,也並非什麼“神童”的征兆。
女兒說話和行走都是從一歲左右開始的。那麼,她的智力狀況怎麼樣呢?還不好做出評價,隻是從她的遺傳基因來判斷,應該說還是可以的吧!
我對她嬰兒階段的教育,似乎和每個重視子女教育的父母走著同一條路子:給孩子買較多的兒童讀物,滿足他們聽故事的需要。記得在她還不會說話的時候,我就給她講故事。有一段時間,我每天抱她上托兒所,路上就反複地講著《小山羊和狼》《公雞和狐狸》等等。晚間入睡前,也總有這個節目。有時我非常困,講著講著,小山羊變成了老黃牛,長頸鹿變成了金錢豹,胡說八道起來,可她還在睜大著眼睛津津有味地聽著。
我給女兒買的書很多。在為女兒選擇圖書時,我並沒有在初等兒童讀物的水平上滯留多長時間。我更多地注意了圖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這些書或者情節複雜,語言優美,畫麵絢麗多彩,或者內容豐富,知識性強,有利於促進孩子的心理向豐富、深刻的方麵發展,同時會促進孩子語言智能的發展。有些家長或是不注意給孩子買圖書,或是在選書方麵不盡科學,隻給孩子買看圖識字類的圖書。這類書一是孩子不會怎麼感興趣,二是內容太簡單,難以取得綜合性的效果,所以不宜多買。
在女兒兩歲半以前,盡管有些書不斷地損壞和遺失,她的小書箱總是滿滿的,這些書是她的精神乳汁。這樣一來,她至少可獲得三方麵的收益:
第一,培養學習興趣,養成聽故事的習慣。其實,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使其養成良好的習慣就是為其一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人在發育過程中,哪方麵的神經受到了優先的待遇,就會得到優先的發展權。而一直處於被忽視地位的神經,當其它神經發展起來之後,它處於強大的競爭對手之中,再想讓其發展,就很困難了。這就不難解釋很多幼兒為什麼隻對食物和玩耍感興趣,而對學習卻沒有興趣——因為他們在吃與玩方麵得到了優先發展,而學習的神經被壓在了“五指山”下,很難自由地呼吸與生長了。一個做父母的人,希望孩子將來好學上進,那麼最好在最初就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這可以使之獲益終生。女兒上學後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自覺的學習習慣。她一接觸到新書,飯都不想吃了,還每天主動給自己安排學習內容,這令很多家長羨慕。而這些與她在兩歲半以前學習習慣的培養是有直接關係的。
第二,激活思維,發展語言,豐富情感。女兒在一歲半至兩歲之間,說過一句話,曾令在場者大吃一驚。那時她由我們樓上的一個奶奶照管。奶奶在帶她之後不久,又接納了一個小弟弟,奶奶老是抱著他。一天,女兒說:“我心裏不好受!”這話倒也沒什麼,她接下來又說:“我覺得寂寞啊!”說得奶奶一家人都驚奇得不得了。能用語言準確地形容出自己的感受,而且用詞又居然那樣文縐縐,可能確實有點不一般。我當時還沒有太深的體會。後來,在辦幼兒園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些四五歲的孩子除了吃、喝、拉、撒那點基本生活內容之外,其它所知甚少。而一些家庭教育環境較好,有較豐富的聽故事“底子”的孩子,往往有和女兒相似的情況。這才讓我感悟到,在相同的生理年齡上,孩子們所表現出的心理年齡的差異的確大得驚人。
第三,關注學習活動的發展性,為日後的學習鋪平道路。因為這種熏陶,使孩子的大腦受到了訓練,他們的接受能力也提高了,所以後來的學習就顯得很輕鬆。另外,由於有大量語彙的刺激,他們在以後學習書麵語言時,就不至於有陌生感。我在教幼兒識字的過程中,有個非常強烈的感受:有些字音,因為孩子們經常聽到,那些字形就格外容易認讀,像小貓小狗、花鳥蟲魚等等。而另外一些詞,像“褻瀆”“荒誕”等,由於平時很少聽到,記憶起來很是吃力。但有大量故事積累的孩子,對這樣的字同樣可以比較容易地掌握。因為這些詞語他們以前也曾經聽過,大腦中已有熟悉的身影。而且這些孩子最適合接受快速閱讀的訓練,一天學三五十字,甚至上百字,都不成問題,可以說是水到渠成。我在教女兒快速閱讀時就是事半功倍,兩個多月的時間,她就基本具有了初步閱讀能力,而另外一些孩子費的力氣不止百倍,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大量的語彙刺激。
因此,女兒在此階段的收獲是不容否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