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孩子能夠獨立閱讀,但采取什麼方法和步驟來實現呢?開始,我也沒有很清晰的思路,隻在田字格上寫了些簡單的基本字,無非是“上、下、左、右”之類來教肖肖識字,這是因循常規的老模式,但我一邊教,一邊懷疑這樣不是太笨拙了嗎?一個一個地機械記憶,什麼時候才能達到獨立閱讀的程度啊?孩子最開始還有新鮮感,但很快就產生了單調枯燥之感。有好多孩子小時候都進行過識字訓練,但往往堅持不下去,沒有進入閱讀狀態就半途而廢了,可能這種方法就是直接原因。運用這種方法孤立地識字,必須經常進行複習,不然就會遺忘,而經常複習,孩子肯定會產生厭倦心理。怎樣才能跳出這少、慢、差、費的舊框子,找到一條適合孩子心理特點的多、快、好、省的新途徑呢?
我在懷疑,在困惑,也在搜索,在捕捉。終於有一天,我捕捉到了一個被許多人忽略的現象。我發現女兒趴在沙發上讀書。我很納悶,因為我知道她有限的識字量絕沒達到這種水平,就好奇地走到她身後去看,原來是在背書。更讓我吃驚的是:她背得太準確了,從頭到尾一個字都不差。
原來,在我給肖肖買的眾多讀物中,有一本很有意思的小書叫《晶晶的動物園》。女兒曾被這個故事逗得哈哈大笑。我給她講過好多遍,今天她突然背了出來。而且背得如此清晰、準確。孩子這種記憶能力給了我很大的震動,同時我猛然感到我發現了某種東西,這種東西就是我一直在盡力尋找的東西。我感到這種現象的背後隱藏著一種道理,一種方法,一種暫時模糊的但是隻要挖掘、提煉和加工就會很有用的寶物。
我想:如果將女兒所背的字音與相應的字形結合起來會怎麼樣?也就是說她背哪一個字就看哪一個字會怎樣?這樣字音和字形的重合會不會很自然地解決識字問題呢?也許可以吧,因為一來可以利用她已有的背誦基礎,輕車熟路、自然而然地同識字讀書形成一種平滑鏈接,提高識字效率;二來這樣直接地進入閱讀狀態,可以擺脫孤立識字的枯燥,使學習成為樂事,又可依靠文章內容的前後聯係,幫助識記;三來這種學習方法可以將“溫故”和“知新”自然而然地結合起來,防止遺忘,並可以使這種防止遺忘的方式輕鬆、自然、不留痕跡。
我對這種發現感到歡欣鼓舞,於是我決定馬上付諸行動。我把這個小故事一句句抄在田字本上,然後我握住的手指,讓她一邊背誦原文的內容,一邊按順序指著田字格上的字。如《晶晶的動物園》,她口發一個“JING”音,手就指在“晶”字上;口發一個“DòNG”音,手就指在“動”字上。依此類推,邊背邊把手指由左向右移動。在移動過程當中,不允許跳格和錯行,我所用的方法就是後來“鶴立幼兒快速閱讀法”中“先背後認法”的雛形。
我感到這種方法非常有效,女兒也樂意這樣。本來這些漢字對她來講是一個個黑乎乎的小方塊,然而現在每一個都有自己的讀音,自己的意義,自己的價值,女兒已經能一個個地喚出它們的名字。這對孩子來講是個多麼有意思的遊戲啊!
女兒很快就讀完了這本書。
結束這本小書之後,我又給她選了另外一套三本很有趣的連環畫《昆蟲世界曆險記》。這套連環畫女兒也非常感興趣,但文字太多,故事太長,難以一氣嗬成達到全部背誦的程度。我就采取分段處理的辦法,背一段就將這一段抄寫在田字格上,讓她指讀。這時的女兒隻需給她規定指讀的任務就行了。我一般告訴女兒從哪一頁指讀到哪一頁,從前往後讀幾遍,然後再從後往前讀。讀的時候務必要每個字音確鑿地落實到相應的字形上,如當讀到“蜻”字,手就務必指“蜻”,眼睛務必看“蜻”,讀到“蜓”字亦然,手務必指“蜓”,眼睛務必看“蜓”,這樣就使原本分離的音、形,通過眼看、手指、口說的過程達到了統一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