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處理服務問題的技巧(3 / 3)

第四,處理服務員在服務措辭、用語、態度上的毛病。

措辭不當,沒有表現出微笑、禮儀禮貌,甚至讓客人感到態度粗暴,常常導致一些本不該發生的糾紛。凡遇到這類情況,我們要主動承擔責任,因為這是個很難量化的考核對象,繼續糾纏,對雙方都不利,甚至會影響第三方,造成連鎖反應。

不僅要承擔責任,公司主管還應出麵處理,以解決溝通形式中“麵子”問題。主管首先要傾聽客人的意見,發現自己的員工有錯,要馬上賠禮道歉,作出適當的處理。

然後,還必須讓出錯的員工認識問題,分析原因,提出改正報告,也可以組織相關研討,落實改善措施。

第五,處理違約問題。

與客人約好見麵時間,卻未能如約前往;說定交貨日期,又不能按時發貨;說打電話來,又未打等,都會造成違約現象,產生尾大不掉的問題。

這當然是我們無法脫離的幹係,明確地講,我們必須承擔這個責任。

一般問題,至少要向客人賠禮道歉。稍嚴重一些的,則須由經理出麵致歉,並進行內部處理。

實際上,有些失約現象,並非完全是服務人員的過失,如客人與員工在理解上有出入,也會引起糾紛。但我們仍然有責任,那就是缺乏現場確認的科學態度,你可能認為“大概如此”。問題就出在這裏,這當然在無形中提高了產生糾紛的可能性。

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3.公司內部通報製度

內部通報製度是處理內外問題的極其重要的一種手段。內部通報,就是及時、有效地進行內部聯絡、商討,特別是在麵臨客人投訴等不利狀況時,更要快速通報,以便迅速獲得上級的指令,或同事的協助。這裏的“指令”與“協助”,都是資源。你會不會用呢?

強調迅速,旨在說明信息的“新鮮度”很有價值,即所謂的時效性。有時,你可能認為過會兒再報告也沒關係,可真地過了一會兒,信息就一文不值了。不僅不值,甚至會發展成負值,就是鬧糾紛的地步。因此說,服務無小事,每一件事,都要及時向直屬主管報告、聯絡。對已經發生的任何問題的處理,也要和主管多商量。

一些人不理解這個要求,認為雞毛蒜皮,無傷大雅,或覺得太麻煩,多此一舉。

其實,我要強調的是許多信息對大家都有參考作用,每一次通報,都是一次培訓、一次學習。所以,一些通報內容,還要及時印刷出來,分發給大家參考。

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服務管理手段。

在執行內部通報製度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向主管通報前,應把握好時機。可以這樣說:“主管,我有事要報告,現在可以嗎?”同時,並告知要報告的事情和預計時間,獲準後才開始說。

第二,為了能在短時間內,將要點清楚地報告完,要事先整理好說話內容,考慮好簡明易懂的表達方式。

在技巧上,要先說結論,再補充經過。可事先在筆記本上記下講話的思路和要點,邊參考邊說,必要時,還可出示實物等。事前的準備做的越好,越有效果。

第三,在報告時,一定力求準確地傳達事實,而盡量少夾雜私人感情與多餘的解釋,以避免造成聽話人的錯誤判斷,就是說,應將事實和個人意見分清楚。

做到這些,方可叫做“訓練有素”。

4.處理問題的體係意識

問題的出現,一方麵是由主觀因素,還有一方麵是客觀的因素,其中體係因素就是很重要的一項。我們在處理問題時,要注意從以往的糾紛中,尋找處理問題的“體係”上的線索。

案例王先生在一家大型汽車服務公司工作。由於能力強,被提拔到汽車服務總部,擔任現場主任。

他信心十足,要大幹一場。

但到崗之後,他逐漸發現,公司在管理上有不少問題,交貨期、定貨金額的計算等方麵,經常發生錯誤,引發一係列糾紛。同時也看到,工廠機械設備係統的質量很高。

進一步了解,他又發現,正是由於機械設備係統的質量高,才造成了操作人員的不認真,以致於客人常常認為是公司的技術設備不過關,大大地打擊了大家對設備係統的依賴。

王先生首先將以往5年內發生的糾紛記錄全部找出來,分析研討,終於得出結論:

大多數糾紛,都是因為發生“自動修正”——當然是朝著好的方麵——而未及時知會客人方麵造成的。

王先生將這一情況反饋給技術人員,並要求他們增加一個專門流程:更改作業內容時,一定要知會客人,取得客人的同意。

評析王先生並不是馬上處理眼前的糾紛,就事論事,而是先從過去的資料中尋找發生糾紛的共同原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連續發生同樣糾紛,肯定就有共同的原因。

王先生注意到了這一點。

在其他工作方麵也一樣,我們無法完全避免突發性糾紛,但在大多數糾紛的背後,基本上都有“體係缺陷”的原因,不能不注意。

一旦我們不能很好地構築工作體係,那麼,同樣的糾紛,就可能長期發生,因此,作為一個基層管理者,或成熟的服務人員,我們要有長遠的觀點,並據此製訂措施,加以改善。

案例李先生在一家酒店做采購部經理,很多人都來找他套交情,還有些人賄賂他,或請他吃飯,唱卡拉OK。日子一久,他成了這個圈子裏有名的人際關係高手。後來,另一家外資酒店開業,請他去做中方副總,負責協調與地方政府、各類國內機構的關係。他認為沒有問題,欣然奉命。可隻做了一年,他就出來了。大家問他理由,他隻說:“壓力太大。”

評析這也是“體係”的力量,在發揮作用。

什麼壓力?

原來,是他那個舊有的如魚得水、遊刃有餘的體係(“圈子”),被他自己打破了,而新的體係(“政府圈子”)還沒建立起來,自然不能如意。在前邊的體係中,別人有求於他,在後一個圈子裏,他要去求別人。所以,盡管“人際關係高手”仍然是“人際關係高手”(他錯誤地認為兩者是一回事),但失去了體係的支持,他就廢了,直到他完成新的體係。

體係的力量是無窮的。

所以,建設、維護一個體係,是每一個成熟服務人員的重要職責。也許你不滿於體係中的某些細節,但如果這個體係壞了,那麼,你可能受到更大的傷害。

這裏,我還要特別強調一下反饋這個細節。

一個指令發出去,一定要有一個反饋,否則,這個體係幾沒有形成,就可能功虧一簣,或虎頭蛇尾。這應該成為一個封閉的“環”,是一個體係,體係是不能破壞的,體係壞了,我們的很多努力,就都沒有意義了。

課後思考與練習:

1.處理問題的能力,源於對細節的關注與把握。試舉5個細節,並闡述其可能形成的對應結果(習慣)。

2.你是否認為服務問題的發生,常常出於一些“小疏忽”、“小紕漏”等?請用近一個月裏發生的2個例子,說明你的看法。

3.處理問題過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