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家庭教育中的種種“雷區”(2)(1 / 2)

案例二:1989年3月24日,在北京海澱區發生了一起親生兒子殺死父母的慘案。這起慘案的凶手李兵,是一名從小非常聽話而且從來沒和誰紅過臉、吵過架文質彬彬的“好孩子”。事後李兵供訴說:“我從小很喜歡打網球,可是我那隻球拍卻隻用過兩次,媽媽怕打網球耽誤時間。有時我正專心致誌地看書,就聽到一陣鬼鬼祟祟的腳步聲,接著一隻手從背後突然伸出來,翻開我正在看的書,看看下麵是否有課外書。當我一個人在家裏開心地看著電視時,電視‘啪’的一聲關上了,爸爸媽媽出現在我麵前要我去學習。父母從小就讓我按他們的意誌行事,從不尊重我自己的想法。”

一位被父母“逼”出來的好孩子,在風華正茂的時候,毀滅了一個家庭,也毀滅了自己。如果父母多給他一點自由,如果父母多尊重一下他的意見,如果父母能坦誠地和孩子用心交流……但事情已經發生,所有的如果都是虛假的。然而,在現實中,還有多少孩子在父母的“逼迫”下成長,在扮演著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一旦這些“好孩子”像案例中的嬌嬌、陳兵一樣,再也無法忍受父母的教育方式的時候,他們會采取什麼行動呢?家庭中又會出現什麼悲慘的情況呢?

不要逼迫孩子,不要因為現在流行特長教育,就逼迫孩子去參加這樣那樣的興趣班,甚至讓孩子周六周日全無休息時間,完全不考慮孩子是否喜歡;不要因為現在興起了“經商熱”就要求雖然成績不怎麼樣卻還是喜歡讀書的孩子去做買賣;不要因為現在興起出國留學,沒有充分準備,就把小小年紀孩子送到外國所謂的名校去。

不要“逼迫”孩子,並不是不管孩子,父母如何培養出自己期望的好孩子方法多樣,在實踐中有許多成功的事例。每一個家庭都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來培養自己的好孩子,但必須注意幾點:

首先,父母絕不可以濫用自己的權威,強迫子女做他們所不願做的事。哪怕是好事,父母的要求是正確的,也隻能耐心地開導,絕不能一意孤行、強迫、蠻幹。我們再也不要粗暴地幹涉孩子的一切了。

其次,必須學會尊重孩子的意見,傾聽孩子的想法,用平等的視角來與孩子交流,學會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學會指導孩子而不是命令孩子。

第三,當孩子出現反抗情緒時,父母一定要控製自己的情緒,先反思自己,等心情平靜之後再與孩子交流。

“好孩子”的培養方式千差萬別,但用“逼”的手段培育不出健康的“好孩子”。

“一事不成”是否終身無成

家長教育孩子在某種意義上類似於農民種田,春天播下種子,秋天收獲果實。但家長和農夫種田一個最大的區別是,農夫能夠年年取得收獲,失敗了還可以再來,但家長教育孩子不僅周期長,而且失敗就意味著希望的破滅,所以家長們對自己播下的希望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耐心。

但是,受到社會“神童”“超常兒童”的影響,在現實中急功近利的家長居多,能夠心平氣和地默默耕耘的家長卻微乎其微。

案例一:王峰的父親看了許多報道神童的文章和書,還留心觀察現實中早熟的孩子。通過理論積累和實際觀察,他決心用培養神童的全部技術來培養自己的兒子。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兒子不僅沒有智力超群,反倒連一般孩子的水平都趕不上。他焦慮,急躁,不安,埋怨,甚至有些討厭自己的孩子。

案例二:一位家長遇到親戚朋友就哀歎:“這孩子怎麼了,在他身上沒少花錢、下工夫,但就是讀書不成,學鋼琴也不成,學繪畫也不行,參加奧數輔導班也沒有數學細胞,簡直是一事無成。”每次在客人麵前被數落的時候,孩子就深深低下了頭。

像王峰和這位家長一樣,希望孩子一舉成名,少年得誌的家長是大有人在,然而越是急於求成,越是勞而無功。對孩子而言,由於家長的期望值大,要求孩子在各個方麵都高出同齡人一籌,壓力也大,過猶不及,反而容易抑製孩子的正常發展。對家長而言,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設想,對自己的能力會發生懷疑,對孩子會像王峰一樣產生厭惡情緒。

事實上,每個孩子的智力發育早晚和發育快慢是不盡相同的,有的發育早,有的發育晚,有的發育快,有的發育慢。而古今中外“大器晚成”的人在嬰兒期智商常常一般,甚至還不如周圍的孩子聰明,但到了一定的年齡時,就會茅塞頓開,在某些方麵表現出特殊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