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在學校學習時,成績並不太好。父親認為這個兒子“是個無用的廢物,好像是為了辱沒家裏的聲譽才生下來的孩子”。然而就是這個“無用的廢物”潛心研究生物學,並於50歲時發表了《物種起源》,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奧運冠軍劉璿也是位大器晚成者。她於1979年出生,5歲開始練體操,8歲進入省隊,13歲進入國家集訓隊,但直到1998年,她才第一次獲得世界杯單項冠軍。1999年,她獲得了世界錦標賽的單項金牌。第一次參加奧運會沒有收獲,但終於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勇奪金牌。
眾多的事實表明,少年得誌的事例數不勝數,但大器晚成的事實也比比皆是。隻是家長們在受功利思想的驅動下,喜歡少年得誌的人還是遠遠多於大器晚成者。
無數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早早地出人頭地,為了讓自己在眾人麵前“顯山露水”,總喜歡做一些違反孩子發展規律的事情,一旦發現孩子“一事無成”,就草率地斷定孩子必然“終身無成”,渾然不看看眾多大器晚成的事例,以致造成眾多悲劇。
一個有責任的家長應該如何看待孩子的短期成敗與終身成就呢?
首先要有一種健康的心態。孩子無論少年得誌,還是大器晚成,都要用平常心去對待。家長擁有了平常心,放手讓孩子在風雨中接受磨煉,孩子成功可能性才會越來越高。
其次要正確對待現在社會留下的所謂智商測試。孩子的智商高或低,隻是說明具備了一種潛能,而這種潛能最終是看能否開發出來。
再次,父母要意識到,智力潛能能否得到發揮,還取決於環境及教育等因素的影響。不論孩子的智商是高還是低,家長都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和進行必要的教育,促進其智力的發育。
“一事不成”不是終身無成,因為一時不成,一事不成就斷然認定孩子終身無成的家長,才是造成孩子終身無成的罪魁禍首。
“聽話”就是好孩子
什麼是好孩子的標準?中國的傳統觀點是:“聽話就是好孩子。”到現在仍然如此,某一家庭教育雜誌社曾經在全國範圍內對家長和孩子進行過調查,結果發現家長對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聽話”。可見,聽話成為衡量一個孩子好壞的首要和唯一的標準已經滲入到中國人的骨髓中去了。把孩子訓練得循規蹈矩真有那麼多好處嗎?
案例一:李小虎出身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到大一直是個聽話的孩子。聽從父母的意見好好讀書,成績優異;聽從父母的意見考上大學,上了父母指定的專業並順利地研究生畢業;聽從父母的意見參加工作,每月收入可觀;聽從父母的意見成家立業,自己也馬上要做父親了。可是,當懷孕的妻子與他商量到什麼醫院生產孩子時,他打電話向遠在美國的父母求教;妻子在產室裏難受,要他去找醫生,他也去谘詢找父母;妻子要他給產房的醫務人員送點東西,以求得關照,他還是去尋求父母的幫助。當順利產下孩子,別人的丈夫圍著妻子問寒問暖,各種物品準備齊備,李小虎卻什麼也不會。備感委屈的妻子再也忍受不住,甩開孩子走了,李小虎仍是打電話要父母過來幫忙。年邁的父母疑惑:孩子怎麼啦?什麼事自己都不會。
這或許是一個特例,但這卻是發生在上海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真實的故事。父母可能以“聽話”的孩子沾沾自喜,可是這樣的孩子除了聽父母的,自己毫無主見,碰見需要自己解決的問題就束手無策,仍是一心指望父母,可是父母能包辦代替一輩子嗎?管了一代人,還能管兩代人嗎?這明顯是家教的失誤。
案例二:一個在父母眼裏十分聽話的“好孩子”。雖然年僅12歲,卻已然學會了如何看父母臉色行事,那種見風使舵的本領,常常令周圍比他大得多的孩子自歎不如。他對什麼是父母喜歡,什麼是父母不喜歡亦了解得一清二楚,隻可借唯一缺少的就是完全沒有個人主見。記得那次隔壁一位女士問他:“你爸、媽三天兩日搓麻將到深夜,不影響你學習和睡覺嗎?”隻見這孩子嘴一撅道:“當然有影響啦,可是爸爸喜歡搓麻將,媽媽也喜歡在一旁湊熱鬧,給爸當參謀,隻要爸媽喜歡的我就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