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麵,父母又要做好孩子的引導者,不要讓孩子被虛榮心迷惑自己的雙眼和心靈,不要把精力放在和別的孩子比吃喝玩樂、衣食住行。而要把孩子引導到誰能夠掌握更多的知識,能夠學會更多的技能,能夠在將來為社會作出更多的貢獻的軌道上來。
比較是一種方法,有比較才會有進步。但是,如果是在虛榮心驅使下,把孩子當做比較對象,那麼隻會苦了孩子,害了孩子,最終是害了家長自己。
代溝是失敗的理由嗎
所謂代溝,即兩代人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在一些問題上不同看法的反映,它會影響兩代人之間正常的感情溝通。
代溝問題實實在在地存在,直接影響著父母與子女兩代人之間關係。但代溝本來不是不可逾越的鴻溝,之所以孩子與父母之間有著諸多的衝突,眾多的父母覺得孩子難教育和管理,覺得家庭教育很失敗,和父母的一些做法是分不開的。
案例一:一對年輕的夫婦,孩子生下來到兩歲之前由自己的父母和保姆輪流帶著,然後就是進幼兒園,來去也是由年邁的祖父接孩子。等孩子能夠上學的時候,熱衷於創業的年輕父母幹脆將孩子送到貴族式的全托學校。隻是偶爾隔一兩個月看看孩子。當去學校看望孩子時,父母與孩子之間形同路人。等到讀初中時父母安頓下來,將孩子接到自己身邊,父母與孩子之間隔閡已深,難以溝通。
這個故事看起來過於特殊,但實際當中,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這種現象是相當普遍的。讓老人帶孩子,省心又省力。借口自己工作忙,將孩子長期放在學校,既放心又安全。但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對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
這個故事是父母與子女由於時空的隔閡擴大的代溝,那些把孩子帶在身邊的父母,兩代人之間的代溝為什麼又如此巨大呢?
案例二:一位讀初中一年級的男生曾對教育專家說,他很害怕放假。“放假在家裏,父母都上班了,隻有我一個人在家,我很孤獨也很害怕,沒有人和我說話。爸爸媽媽回到家裏,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作業寫完了嗎?’‘這一天你都幹什麼了?’他們從不知道我在想什麼。晚上睡覺我從不拉上窗簾,因為我要和星星、月亮說話。我很想上學,因為學校裏有同學,和同學在一起我感到很開心。”當教育專家問他能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爸爸媽媽,他說:“我不敢。”
父母盡管把子女放在身邊,盡管也在督促著孩子,但他們似乎並沒有意識到兩代人之間需要真誠的心靈溝通。父母該關心的沒有過多關心,把主要的關心全放在了機械地檢查作業、考試和學習上。這實際上就是心靈的隔閡擴大了實際存在的代溝。一項問卷調查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問卷顯示,有61%的學生認為父母不了解自己,76%的學生希望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正是由於時間空間和心靈隔閡,促使當今父母和子女之間難以溝通,矛盾和誤會越來越多。兩代人的隔閡加深,矛盾日漸增多。
如今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值很高,但孩子有他們自己的成長規律,孩子的成長規律和大人的過高期望值之間的碰撞,使代溝問題更顯突出。因此,不能試圖用簡單的方法去填平代溝,隻有正確地看待代溝的出現,加以引導,才會取得父母尊重孩子、子女尊重父母的良好效果。
如何正確地理解和關愛孩子,如何縮小兩代人之間存在的代溝呢?
首先,父母要加強學習,充分了解和掌握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征、行為方式,多用平等、協商的口吻跟孩子說話,並對孩子的人格和其獨立意識及自尊心給予尊重。上海在孩子們中進行一次“理想的母親形象”調研。從調研結果看,孩子對母親的要求是很高的。他們理想的“現代母親”可以概括為五個一點:懂一點電腦、化一點淡妝、少一點說教、露出一點微笑、多給一點空間。有氣質、愛學習、像個朋友一樣。孩子的要求並不過分,時代在變、孩子在變、孩子衡量父母的尺子也在變。所以,父母要贏得孩子的尊重,必須加強自身的修養和學習,而且是全方位的學習。
此外,父母要及時與孩子溝通,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和愛護,開導並鼓勵孩子戰勝困難,使之對今後生活充滿信心。同時父母還應該學會寬容,不要完全按成人的想法去要求孩子,要給予孩子改正錯誤的機會。
孩子與父母之間存在代溝這個客觀事實,兩代人之間確實存在“差異”,但是,代溝不是不可以填充,“差異”不是不可以縮小。這需要父母有智慧,通過與孩子智慧地交流與溝通,達到相互認同,相互理解。建立在這樣基礎上的教育才能產生正效應,否則,就會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