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在尊師的基礎上與老師達成一致
家長讓孩了一方麵要在尊敬老師的基礎上,主動適應老師的教學特點,用求大同、存小異的方法來盡量與老師協調一致;另一方兔麵要在師土融洽的基礎上,坦率地向老師指出改進工作方法的合理教化建議。
家長先要尊敬老師
學生必須尊敬老師,這是對學生最本的要求之一。有了尊敬,才能建立好的師生感情。老師也是人,難免有缺點、有錯誤,如果因為老師工作中有缺點、有錯誤就不抒敬,那是不對的。最忌諱家長站在狹隘的立場,對老師評頭論足。一旦家長對老師失敬,再教育孩子是很難的。在教育孩子尊敬老師之前,家長應該先檢查一下自己的態度,如有不當,先行調整。
尊重老師是對一個學生的基本要求
古語說“師者如父母”,是老師辛辛苦苦地傳授知識,才使孩子不斷成長。所以,不管老師的教學水平髙低、教學方法如何,作為學生,都要從心裏對老師十分辟重。具體表現在上課認真聽講,記好筆記,積極舉手發言,主動、獨立、高質量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有不懂的問題及時向老師請教等。
教孩子學會心理換位
心理換位是指當雙方產生矛盾時,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思考對方何以會如此行事、如此說話。如果真的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話,就能夠理解對方,從而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很多孩子隻習慣於從己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習慣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而要消除這種現象的辦法就是“心理換位”讓孩子站在老師的角度思考,孩子就會理解老師的艱辛,就會覺得老師是可親、可敬的。所以,教孩子學會心理換位是非常必要的。
“窮”養錦囊
家長要教育孩子聽老師的話,有不同意見可以課後單獨找老師談。見到老師主動問好,對老師要有禮貌。老師安排的各種集體活動要積極參加,愛護公共財物,維護集體榮譽。主動為老師分憂解難,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做老師的好幫手。好助手。
84。讓“孝”在孩子心中紮根
引導孩子孝敬長輩,最重要的是家長要以身作則,隻有這樣,孩子才會去效仿。
尊重長者、孝敬父母是中平民族的傳統美德,但這種美德在一些獨生子女葑上很少表現。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家庭生活鏡頭:吃過飯後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了,家長卻在那裏忙碌著收拾碗筷;家裏有好吃的東西,家長總是先讓孩了品嚐,孩子卻很少請家長先吃;孩子一旦生病,家長便忙前忙後,百般關照,而家長身體適,孩子卻很少問候。以上出現的種種情況,令人憂慮。
小島是個小男孩,企家兩代人對其百般溺愛。小家夥今年9歲了,可還是和小時候一樣,撒尿要撒在爺爺的帽子裏。他還愛玩“釣魚”的遊戲:讓爺爺在地上爬著轉圈“遊來遊去”,白己則站在床上用鉤了釣“大魚”。爺爺累了,想休息一下,小島則不依不饒、又哭乂鬧,爺爺隻好又順著他。
諸如此類的情形,恐怕不止…家有。好多人家都是上下兩代人侍奉著個“小皇帝”或“小公主”。這種情形實在令人擔憂。
或許有人會說,樹大自然直,孩子長大了、成人了,自然就會懂事、就會孝順的。這當然也有定道理和實例的。但逛,更普遍的規律是,人的行為品格往往從小養成,積久成習。“三歲看老,起小看大”強調的就是要從小培育孩子的善心與善。清代著名教竹家黃宗義說:“愛其了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從小不注意培育孩子的孝順之心,及至長大成人,瑪糾偏就比較難了。在現實生活中,那些薄待長輩甚或虐待老人的人,多是從小積弊成的結果。
因此,教育孩了遵守孝道,讓孩子從小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勢在必行。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做起。
采用春風化雨的教化方式
通過講故事、看電視的方式,讓孩了明白孝敬父母是一種美好品德,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做人原則。需要指出的是,家長要學會春風化雨的教化方式,避免采取生硬的方式,否則容易引起孩了的反感,最後適得其反。
讓孩子了解家長為家庭付出的辛苦
許多孩子不知道家長的工作情況,不知道家裏的錢逛怎樣得來的,隻知道向家長要錢。孩子認為家長對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缺乏感恩的心態,自然難以自覺孝敬父母。因此,家長要經常有意隻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及收入情況告訴孩了,讓孩了體會到家長的辛苦,從而使他從心底裏對家長產生感激和敬重。
家長在生活中要以身作則
榜樣的力星是無窮的,孩了對待父母的態度,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因此,家長不要冷落自己的父母,要經常帶著孩子常回家看看,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日久天長,孩子耳濡目染,自然逐步養成啓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慣。
從小事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