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了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聽從家長教導,關心家長健康,分擔家長憂慮,參與家務勞動,不給家長添亂。要把這些要求變為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如關心家長的身體健康:經常問候下班冋家的爸爸媽媽;當他們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他們休息一下:當他們外出時,孩了一應提醒他們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他們生病時,孩子應主動照護、多說寬慰話等。孩應承擔部分家務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筷。這樣不但有利孩了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爸爸媽媽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

“窮”養錦囊

作為家長,引導孩子確立孝順的意識、培養孝順的性格,不但能夠獲得“愛”的回報,也是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需要,因為遵循長幼有序這一規則才能獲得社會的認可,才能在未來的人生發展中走得更遠。

85教育孩子感恩,要從點滴小事做起

孩子的感恩心態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逐漸培養起來的。

感恩是一種品徳,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如果人與人之間缺乏感恩之心,必然會導致人際關係的冷漠。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感恩,而感恩教育對現在的孩了來說尤其重要。

當前,以獨生了女為主的家庭中普遍存在以下不傾向:孩子隻知受惠,不知感恩:隻知索取,不知奉獻:隻知攀比,不知回報;隻知被愛,不知責任。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陽,爸爸媽媽寵,外公外婆愛,爺爺奶奶親,“所有人隻為他一人而動”。家長把養育孩子當成自我情感的滿足。給孩子處處創造優序的生活條件。他們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從來沒有想過,也不想得到孩了的回報,這種做法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久而久之,孩子會認為得到的東西似乎是理所當然,爸爸媽媽所做的事情當然也是他們應該做的。使得孩子隻要求他人關心、愛護、謙讓自己,不會想荇去關心他人、感激他人。

家培養孩子的感激之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在用餐時對孩子進行教育

用餐時間足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也是家長和孩子溝通的好時機。家長在用較時,可以借此機會談談農民或廚師、服務的辛苦,表示對他們的感激,不要讓孩子誤以為他們的勞動是理所當然的而心安理得。在曰本,一些家長教育孩了用餐時。一定會雙一合十,說聲:“我領受了。”然後才動筷,吃完後,要說:“感謝媽媽,今天的飯菜真好吃。”之後才離開餐桌。

不要過分屈從孩子的要求

有些家長滿心希望孩了產生這樣的想法:“爸爸媽媽真是太愛我了,我好感動,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後報答爸爸媽媽,我真感激爸爸媽媽!”其實溺愛孩子,並不能讓孩子萌生感激之情。對孩了的關愛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的責任感。沒有責任感的人,通常也沒有感激之心。不會感激的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獨生子女之所以被稱為“小皇帝”,是因為他“自我膨脹”,對周圍的人過度的愛心視為天經地義,不知道心懷感激。

教會孩子說“謝謝”

要教會孩子真誠地對他人說:“謝謝!”孩子學會感激他人,讓孩子在謙虛和真誠中得到朋友的幫助,從而一步步走向成功。

引導孩子向周圍的人表達感激之情

引導孩了熱愛自己的爸爸媽媽等長蘋,舂歡老師和班裏的同學;感謝爸爸媽媽和老師對自己的愛,對自己的教育和幫助。並采取一些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比如說,鼓勵孩子在家人生曰,教師節等時刻自己畫一些或者寫一些字,做一些表達謝意和祝福的卡片送給家人或老師。既讓孩了表達了自己的心意,也讓整個過程充滿了創意和快樂。

為孩子做榜樣

孩了的學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模仿的過程,而模仿的對象往往就是自己的爸爸媽媽。所以,想讓孩了成為一個饉得感恩的孩,家長就要給孩子做榜樣,無論什麼時候,都別忘了說一聲“謝謝”或者做一些動作,如擁抱等來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讓孩子關心那些不幸的人

家長不要指望可以通過諸如“快點吃飯,知道不知道在非洲,很多像你這樣的孩子連飯也沒得吃!”之類的話,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多麼幸福。孩對生活在另外一個地方的人是沒有概念的,而大一點兒的孩子己經知道己吃飯不吃飯對非洲的孩了是一點兒影響也沒有的。那麼,應該如何讓孩了柯個關心他人不幸的初步觀念呢?家以和孩了一起整理些他的衣服、玩具、用品等,挑選出一些捐獻給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