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們,要相信心有多高你就會飛多高,如果你認為你行那你就行,如果你覺得不行那你就不行,成敗往往在一念之間。一個人能否成功,就看他對待事業的態度。成功人士與失敗人士之間的區別就是:成功人士始終用最積極的思考、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輝煌的經驗支配和控製自己的人生。失敗者剛好相反,他們的人生是受過去的種種失敗與疑慮所引導和支配的。一個人是不是幸福,就看他對待生活的態度,幸福的人總會向希望、光明看齊,而不幸福的人總是抱怨自己比不上別人。好的態度應該是努力的付出,努力的追求,至於結果就不要強求了。
一、社會環境中不良因素的影響
社會環境,尤其是社會文化環境,即我們小朋友所處的社會關係和文化背景,對小學生有一定的影響。大家一定不理解什麼叫做社會環境吧。其實很簡單的,就是我們周圍的事物都屬於這個社會,社會是個很寬的範圍,不管怎麼樣我們都在接觸社會。每天我們上學乘車,放學回家買本子,周末出門玩耍……這些都和社會相關。然後我們再說說社會是怎樣影響我們小朋友的吧!社會中的“讀書無用,金錢萬能”等,都會侵蝕著我們小朋友的幼小心靈。他們在主觀上簡單地認為:學習是次要的。並且他們認為,一個人的成功與教育沒有關係,不能客觀、正確地認識受教育是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重要籌碼,沒有樹立正確的觀點。相信我們周圍的小朋友都接觸過這樣的想法,認為讀書不重要,認為隻有金錢才是最重要的,因為有了錢可以買到我們喜歡的玩具、喜歡的零食等,這都是一些不好的思想在對我們進行腐蝕。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當
傳統的家庭觀念,很多小朋友都會認為自己的爸爸媽媽是天底下最厲害的人呢,這是出於我們對爸爸媽媽的愛。可是呢,爸爸媽媽都是很普通的人,他們都會有過錯,而犯錯誤並不是小朋友才有的,大人也會。有些爸爸媽媽要求小朋友對大人意見必須絕對服從。爸爸媽媽“望子成長”、“望女成鳳”心切,不顧小朋友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個性的特點,采取一些損傷小學生心靈、超越小學生能力的硬性教育,造成家庭生活、學習緊張的氣氛。長此下去,這會使我們產生疲勞感,影響注意力和記憶力,反感和厭惡學習,造成學習成績不佳。這時家長就“恨鐵不成鋼”,甚至用挖苦、諷刺、威嚇、打罵的辦法。結果小朋友更加缺乏主動性和獨立見解,失去了學習的樂趣,從而厭惡學習,甚至個別學生因學習壓力過大,而離家出走。
的確,家庭教育是個很重要的環節。有一個教育家曾經說過,給我一群健康的兒童,我能把他們培養成我所想讓他們成為的任何人。不同的教育方式會對我們小朋友早期思維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這時候的我們就像盒子裏麵的膠泥,爸爸媽媽用愛心去雕刻,我們的小朋友長大後就可以是美麗可愛的小泥人。但是如果爸爸媽媽的方法不適當,我們就有可能不那麼可愛。現在大家知道了爸爸媽媽對我們成長的影響有多大了吧。心理學研究也表明,雙胞胎在不同的環境下成長,會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家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孩子健康的成長,甚至可以讓一個不健康的孩子變得陽光健康起來。而不適合的、不正確的家庭教育則可以使一個健康的孩子走向深淵。
有一個首相和囚犯分別向人們提起他們小時候的事,是關於分蘋果的。
囚犯說,小時候有一次,媽媽買了很多蘋果。在這些蘋果中,有一個個兒特別大、顏色特別紅的蘋果,他跟他的兄弟都爭著要這個大蘋果。他的媽媽很生氣,說:“你們怎麼能這麼自私呢?都想要大的,應該把這個大的留給別人才對呀!這樣才是好孩子!”男孩聽完,馬上改口道:“媽媽,我要這個最小的,這個大的給弟弟們吧!”這個女人聽了很感動,把男孩摟在懷裏,並把這個最大的蘋果獎給了他,因為他才是好孩子。囚犯回憶說,我撒了謊,卻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從此以後我學會了用各種欺騙的手段去取得想要的東西。
首相的故事開始也是一樣的,也是分蘋果。不同的是,當孩子們都爭著要那個最大的蘋果時,他媽媽將這個蘋果舉在手裏,說:“這個蘋果最大也最好吃,你們都想要,這個很好,但蘋果隻有一個,隻能給一個人。這樣吧,花園裏長了很多雜草,我把草地分成幾份,你們每個人一塊,誰先把雜草拔完,誰就可以得到這個蘋果!”結果,首相最先拔完,他理所當然地得到了這個蘋果。從那個時候,他就明白,想要得到想要的東西就必須付出勞動。因此他一直努力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沒有絲毫懈怠,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這兩個故事說明家庭教育的確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影響到他們今後的發展,更不用說在學習方麵的影響了。好的家庭教育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減少學生的心理壓力,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反之,不適合的家庭教育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增加他們在學習上的壓力,讓學生更有思想包袱,不能很好地釋放學習壓力,不利於其成長。
三、學校教育不良
學校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組織,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心理單位,班級學習風氣的好壞,學生與教師的角色認識與扮演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發展的學習效果。傳統教學理論,忽視學生在學校中的社會地位,強調維護教師“權威”和中心地位,因而導致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矛盾衝突與心理隔閡。這種矛盾衝突也是小朋友厭學心理產生的重要原因。很多小朋友都會害怕老師,認為老師除了會給我們布置作業,除了會責怪我們,就沒有其他的形象了。正是由於老師或者學校樹立了不好的形象,才讓我們小朋友有了不喜歡學校,不喜歡老師,不喜歡學習的情緒,那是很不好的。
1.師生間的矛盾衝突
在學校,我們都知道老師是大人,和我們的很多觀點都不一樣,而老師必須要教給我們知識,所以老師必須有老師應該有的威嚴,才能保證我們小朋友平時學得到知識,將來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但是,由於我們小朋友在心理、生理上仍處於尚未成熟和發展過程中,其文化知識、教養水平、社會道德觀念和老師的想法都不一樣。小朋友們在學校中則不願受老師過多限製,希望自己在學習和行為方麵能獲得更大的自由,擁有更多的自主性,獲得與教師平等的權益,這就使得學生與教師發生衝突。因此,小學生對教師的不滿主要反映在學習態度上,表現在學習的積極性下降,從而產生對抗、厭惡學習的心理。
教學活動要老師和我們小朋友共同完成。在很多時候,教師對於一般“問題學生”都存有偏見,導致教育行為失當。比如班上成績好的同學和成績差的同學同時撒謊了,老師會相信誰的話呢?當然,老師會相信好成績同學的話。我們小朋友也一定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吧。但是大家都不要對老師產生怨恨。教師對於比較特殊的學生還不夠照顧,“特殊學生”更希望得到教師“特殊的愛”。我們與老師要換位思考,互相理解。好學的小朋友一定會問,什麼是換位思考呢?換位思考就是假設自己是老師,而對於這種問題,我們自己該如何處理呢,想想老師的難處,才能相互諒解,和老師成為好朋友。小朋友也要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不要走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