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我不愁吃、不愁穿,能有什麼壓力?其實,這話是不對的。小朋友雖然有家長給予物質上的保證,但他們在精神上與大人一樣,也有自己的要求。人際交往、學習壓力和社會的經驗不足所導致的困惑,都會使小學生形成心理壓力。
小學生的人際交往主要包括三個方麵:與同伴的交往、與父母的交往、與教師的交往。與同學吵架,被同學嫉妒、誤解,同學不願與自己交朋友,是小學生最常碰到的問題。與幼兒園的教師相比,小學教師更為嚴格,當自己被老師嚴肅批評、老師向家長“告狀”時,很多同學也不知道如何麵對。麵對老師,不少同學會出現不自在、緊張的情緒,特別是當老師提問的時候。父母,是孩子們的第一個老師,父母的言行、態度,對每個孩子都有重要的影響。當父母無故向自己發脾氣,或自己的意見與父母不統一時,大家很多時候隻能自己生悶氣。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可是學習比起看電視、打遊戲、玩電腦卻十分枯燥,再加上各種興趣班、提高班、周六日少年宮的學習班,學生們每天的時間也是排得滿滿的。學習上的壓力,越是高年級的同學感受越明顯。麵臨升學的壓力,同學間的競爭、老師的督促、家長的嘮叨,是不是讓大家覺得很心煩。小學生的社會經驗淺薄,但是由於媒體、資訊的發達,大家每天接觸到的社會事件還真不少:對社會問題的困惑、不理解;對未知世界的渴望探索。種種這些,其實就是我們小學生每天都會遇到的問題,而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就會形成壓力。壓力不僅影響我們的情緒,讓我們煩惱、不開心,而且有時會讓我們做出一些衝動、不理智的行為。如性格孤僻、整日沉默寡言;情緒多變,自控能力差,有自卑和自暴自棄心理;膽小怕事,缺乏信心,依賴性強;對學習厭倦,缺乏興趣;頻頻破壞紀律,對教師的批評置若罔聞,甚至“破罐子破摔”;愛說謊話,欺騙老師和同學。
問題每天都要麵對,也不可避免。雖然每個人的問題、壓力都不一定相同,但有一點是一致的,就是必須要解決問題,疏導壓力,調節情緒。作為一個小學生,如何在自己有限的能力裏,去緩解壓力,或尋求幫助?下麵,我就講如何自我調節。
最適合我們小朋友自我調節的方法有:運動法和傾談法。運動法,聰明的大家肯定知道,就是通過運動來發泄情緒、壓力。運動法的好處是絕大部分同學都喜歡,通過肌肉的緊張、放鬆,使緊張、不安、煩躁的情緒通過汗水,離開自己。運動,最好是群體的運動,這樣,你會更好地感受到與小夥伴一起相處的團結的力量。我們將不會感到孤單,重獲自信和力量。
傾談法也是很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遇到問題,不要壓在心裏,隻有把問題拿出來,才可以看得更清楚,才能找到最好的方法去解決。傾談的對象可以是爸爸、媽媽、老師或其他親人、長輩,也可以是同學、小夥伴。當然,你也可以找心理輔導老師或心理醫生尋求幫助。這樣,你不僅把問題從心裏拿出來,免得它成為你情緒上的壓力,而且也可以得到其他人的幫助。聽了別人的提點、意見,你就會發現以前認為的大問題原來隻是小問題,小問題原來是不成問題的。實在不願意把秘密告訴別人,你也可以向心愛的玩具娃娃、小擺設傾訴你的心事。雖然它們不能給你好的建議,但最起碼你要把問題拿出來,不要讓它把你壓得喘不過氣。當然你也可以通過寫日記、畫畫來表達你的情緒、壓力、不滿等。通過看球賽,或是聽音樂等轉移視線也是一種轉移情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