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關愛他人——讓孩子從小與人結下善緣(1 / 2)

關愛,顧名思義,就是關心和愛護。然而,正是這簡單的五個字,卻道出了人們能夠和諧相處的真諦。人們要想快樂地生活在一起,絕不能缺少了互相之間的關愛。

孟子曾經說過:“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得到別人的尊敬,更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關愛。而要想得到這些,我們自己首先要做到“愛人”,也就是關愛他人。

然而,實際的情況往往是我們可以接受別人的關愛,卻很難做到關愛他人,或者是經常忽略關愛他人這件事。特別是現在的有些孩子,他們大都是在一大家人的寵愛下成長起來的,在他們的世界裏隻有被愛,心裏想的也隻是自己需要什麼,根本不會考慮到別人,更不會主動去關愛他人。再加上我們的一些不正確的教導,孩子就更不會去主動關愛他人了。

“在外麵機靈著點兒,別傻乎乎地把好處都讓給別人,人家可不說你好!”“把給你帶的零食收好,不要給別人吃。”

“在學校厲害著點兒!咱可不能讓別人欺負了!”

“沒事兒不要老管別人的閑事兒,管好自己就行了。”

“這支筆很貴的,隻能你自己用,不可以借給別人,聽到了沒有!”

“管好你自己的學習,不要幫別人,小心別人超過你去。”

這些都是媽媽教導孩子時常說的一些話。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外麵吃虧,受到欺負,所以很多父母很早就告訴孩子,在外麵時多考慮自己,不能讓自己的利益受到傷害,導致孩子小小年紀就懂得處處維護自己,把同齡人都看成自己的競爭對手,處處防範,更有甚者,還欺負別的同學。

其實,父母存在這樣的顧慮也很正常,在家我們可以處處給予孩子關愛,不讓他受到傷害,可是當孩子一個人在外麵的時候,我們難免會擔心。可是,我們為什麼不換一種方式思考,教會孩子主動去關愛他人呢?如果孩子能夠主動去關愛別人,那麼其他人又怎麼會傷害他呢?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教育孩子要關愛他人,那麼,孩子之間相處得不就會更融洽了嗎?這對孩子的童年成長不是很好的事情嗎?

孩子懂得關愛他人,他就能更好地與他人相處,就會交到許多朋友。相反,如果孩子總是想著如何不讓自己吃虧或者如何占到便宜,那麼其他孩子也不會喜歡和這樣的孩子一起玩兒的,孩子也就不會感受到幸福和快樂。

所以,為了孩子能夠與人為善,受到大家的尊敬與關愛,更為了他的幸福與快樂,我們一定要教育孩子不可以自私自利,要教育他關心他人,培養他關愛他人的好習慣。

用我們的實際行動感染孩子

孩子從生下來就開始和我們朝夕相處,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方式,所以,隻要我們懷著一顆善良的心,主動關愛身邊的人,那麼孩子也會在我們行為的影響下,潛移默化地學會關愛他人。

鄰居張奶奶的兒女都不在身邊,家中就她一個人,而且,張奶奶的腿腳不好,所以小凡的媽媽經常過去照顧老人,幫助她做些事情。

媽媽每天下班後先去學校接小凡,然後帶他去買菜,而且是買兩份兒菜,一份兒是自己家的,另一份兒是給張奶奶買的。回到家後,媽媽就開始洗菜做飯,而小凡則去給張奶奶送菜。幾乎每天如此。

一天,媽媽接到小凡後要帶他去姥姥家,所以就沒有去菜市場。小凡這時卻著急了:“媽媽,你怎麼不去買菜啊?張奶奶晚上還沒有菜吃呢!”

看,正是媽媽的善良行為影響了小凡,他在發現媽媽沒有去買菜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今天吃什麼,而是想到行動不便的張奶奶還沒有菜吃,他已經做到關愛他人了。

如果我們平時對待他人和善,經常關心幫助那些有困難的街坊鄰裏、親戚朋友,那麼孩子都會記在心上,並且模仿我們的這些行為,從而把它們變成自己的行為。相反,如果我們待人冷淡,對他人漠不關心,孩子也會學會這些行為,用這樣的態度去對待他接觸到的人,很有可能還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我們。所以,我們一定要用一顆關愛他人之心來感染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