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關愛他人——讓孩子從小與人結下善緣(2 / 2)

關愛他人,從心中有他人做起

現在的孩子生活空間相對比較封閉,接觸到的人也有限,而且多是長輩,他們自然會無私地用愛去關愛孩子。所以,在這些孩子的心中,往往沒有他人的概念,他所想的可能隻是自己需要的。心中想不到他人,又怎麼去關愛他人呢?長此以往,將不利於孩子融入集體生活。

所以,我們從小就要讓孩子了解到在他的身邊還有許多人,比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社區裏的其他小朋友,等等。在孩子吃東西的時候,我們可以對他說:“給媽媽嚐嚐好嗎?”當他玩玩具的時候,我們可以對他說:“咱們一起玩兒吧!”這樣,讓孩子在做他的事情時也會想到其他人,這將有利於我們進一步培養他關愛他人的習慣。

教育孩子盡己之力幫助他人

當然,要想做到關愛他人光是心中有他人還是不夠的,我們還要讓孩子拿出一些實際行動來。孩子能夠想到他人之後,我們還要慢慢教會他理解他人、關心他人的感受。

林林想吃薯片了,便拉著媽媽帶他去商店買。

在結賬時,收銀員找給了媽媽6角零錢,林林看到了非得要媽媽把零錢給他,他要把錢放進他的存錢罐裏。媽媽知道他要把錢存起來,於是就把錢給了林林。

在回家的路上,媽媽看到一個小男孩兒正在向過往的行人乞討,便對林林說:“林林,你看那個小男孩兒多可憐,他一定也想吃薯片,可是他沒錢買。”

林林順著媽媽所指的方向看到了那個衣衫襤褸的孩子,想了一想便對媽媽說:“媽媽,我們把零錢給他吧,他看上去很餓。”

媽媽笑著說:“錢我已經給你了,你自己決定吧!”

於是林林就跑過去,把那6角錢給了那個小男孩,然後高高興興地跑了回來。

林林在媽媽的引導下,想到了那個小男孩兒的處境,並考慮到了他現在的感受,於是用自己準備存起來的零錢幫助了他。這就是孩子關愛他人的具體行動,我們應該鼓勵孩子這樣去做。

我們平時應該告訴孩子多設身處地地為別人想一想,讓他有意識地想想別人的感受,這樣,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他就會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別人。比如,當我們國家某些地方遭遇自然災害時,給孩子講那些地方的孩子是如何生活的,讓孩子自己想一想他們的感受,引導孩子為災區捐款、捐物,奉獻自己的愛心;或者是讓孩子知道還有很多像他一樣的孩子看不到故事書,用不起漂亮的書包,鼓勵孩子把他的零用錢捐給他們,使孩子懂得關愛他人。

當然,我們也要告訴孩子,幫忙要盡己所能,不可懷著逞強之心去幫助他人,比如,有的孩子喜歡顯示自己能力強,總張羅著給其他同學解決作業中的疑問,可是有時他知道的也不準確,這不就是越幫越忙了嗎?這就不能算是真正關愛他人了。

告訴孩子“關愛”不要有“目的”

有一則笑話,講的是老師布置了一個任務,讓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每個組做一件好事,並以“關愛他人”為題目寫一篇作文。結果,放學後全班同學都來到了一個路口,看到一位老奶奶要過馬路,於是一組同學跑了過去,扶著老奶奶過了馬路。這時,另一組同學又跑了過來,又把老人扶了回去,緊接著一組又一組的同學輪流扶老奶奶過馬路,直到最後一組完成。

當然,這隻是人們編出來的一則笑話,不是真實的事,但是其中的道理卻發人深省。

我們在教育孩子關愛他人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我們是要培養孩子關愛他人的習慣,切不可讓孩子為了完成任務而去“關愛他人”,甚至為了得到什麼好處才去那樣做。隻有發自內心地、自然而然地關愛他人,孩子才能結下真正的善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