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孩子合理的需求
春天來了,小剛所在的小學要開運動會了。小剛不喜歡開運動會,因為別的同學都會帶好多零食在運動會期間吃,但是,他媽媽不給他買,說吃零食對身體不好。結果,每次運動會同學們都以同情的眼光看著他,讓他很難為情。
小剛想:這次怎麼辦?要麼裝病不參加,可是自己還有跳遠比賽呢!放學後,小剛回家跟媽媽說:“老師說明天交10塊錢訂一份學習資料。”小剛媽媽痛快地掏了錢,她沒發現小剛說話的時候有一些不自在,當然也不知道小剛在撒謊。
媽媽不希望小剛撒謊,但是,她不知道正是她的行為促使孩子去撒謊。盡管吃零食的確對身體不好,但是,孩子都有求同心理,希望別的同學有的自己也有,這樣就不會被“另眼相待”。經常被“另眼相待”容易挫傷孩子的自尊。所以,當孩子向我們講述了他的需要後,我們應該認真分析這些需要,然後盡量滿足其中合理的部分。分析的時候,我們要用孩子的眼光來看待事物,要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裏話,而不要以成人的想法去推測孩子的心理。對於不合理的部分,我們也要對孩子講明道理,這樣就不會引起孩子的誤解。另外,我們和孩子一起分析的過程能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合理的、正確的,這也有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以信任換取誠實守信
很多父母都對孩子有著天然的不信任。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那麼小,他不會吃飯,不會喝水,不會做任何事情,隻會用哭聲向我們求助。於是,我們習慣了幫助和看管他們。當他慢慢長大了,主動要求端一盤菜的時候,我們可能會習慣性地說:“你不行,會燙著你的。”孩子要求掃地,我們可能會說:“你不行,你掃不幹淨。”……如此多的“你不行”表明了我們對孩子的不信任,有些孩子也許就真的認為自己“不行”而不去做了,而有些孩子就會“偷偷地”做。再大一些,當孩子在房間寫作業時,我們可能會每隔幾分鍾進去看看孩子是否在偷懶;當孩子幫家裏買東西時,我們也會檢查找回的錢,唯恐他們用多餘的錢買吃的玩的……
其實,孩子天性是誠實守信的,隻要我們能給他足夠的信任,他就一定能展現出本真的那一麵。
有一天,小飛的媽媽發現抽屜裏的錢少了10塊,她問小飛爸爸,回答是沒有動。“難道是小飛偷偷拿去花了?”小飛媽媽想,但她覺得小飛不是這樣的孩子。
小飛放學回來後,小飛媽媽拿了50塊錢給他說:“小飛,媽媽今天買東西借了王阿姨30塊錢,你替我還給她,回來時順便買瓶醬油。”小飛答應著就轉身走了。小飛媽媽雖然相信小飛,但還是擔心小飛最近有什麼壞習慣。
媽媽正忐忑不安的時候,小飛回來了,他一邊把醬油和找的零錢給媽媽,一邊說:“媽媽,我中午走的時候從抽屜裏拿了10塊錢交資料費。老師昨天說了,可是我忘跟您要了,早上同學們交的時候才想起來。”聽到小飛這樣說,媽媽懸著的心放了下來,並慶幸自己沒有貿然責問小飛。
一個經常獲得信任的孩子是不會輕易撒謊食言的,他們知道這樣做要付出失去信任的代價。所以,我們要用信任去換取孩子的誠實守信。
用誠實守信的故事影響孩子
古今中外,有很多有關誠實守信的故事。古代的正麵故事如季布“一諾千金”、商鞅“立木為信”;反麵的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等;現代的如宋慶齡小的時候信守約定等朋友、李嘉誠信守對乞丐的承諾等;外國的如列寧承認自己打碎了花瓶、華盛頓承認自己砍了櫻桃樹;等等。此外,還有很多關於誠實守信的童話故事,如匹諾曹、捧空花盆的孩子等。
孩子喜歡聽故事,無論是真實發生過的故事還是童話中虛擬的故事,都能對培養孩子誠實守信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對於年齡偏小的孩子,我們可以在睡前為他讀或者講一個這樣的故事;而對於年齡大點的四五年級孩子,我們可以買來相關的書籍讓他進行自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