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自信滿懷——孩子一生擁有無窮的動力(2 / 2)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多說一些鼓勵孩子相信自己的話,比如“我就知道你一定能行”,“你看,你不是做得很好嗎”,“做得不錯!來!照這樣再做一次”,等等。漸漸地,孩子就習慣了“我能行”、“我會做”、“我知道”這樣的態度,也就是將自信變成了習慣。

當然,我們也不可一味地表揚孩子。當孩子出現驕傲的苗頭時,我們一定要適當地提醒他,甚至是批評他,否則培養出來的就不是自信而是自滿、自大了。

引導孩子做成一些事

有人說,自信心是建立在成功的基礎上的。的確,自己做成了一件事情我們就會有一種成就感,而看到自己做成了許多事,這些成就感就會轉化成我們的自信心。對於孩子來說也是這個道理。

在孩子小的時候,他還不能獨立完成一些事情,這時我們應該引導他做成一些事。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在媽媽的親手攙扶下學習走路的經曆,從一點點地挪動到晃晃悠悠地行走,還不時地摔上一跤,最後終於可以擺脫媽媽的幫助,自己一個人行走了。這隻是一個簡單的例子,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們一點點地指導孩子去做,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有耐心,對於孩子取得的進步要及時表揚,而且一定要有始有終,帶著孩子將一件事做成為止。

就這樣,從小事到大事,從簡單的事情到複雜的事情,孩子看到自己學會的事情越來越多,他的自信心也會越來越強。而孩子的這些學習的過程,會讓他感覺到自己是能夠做好事情的,也會使他習慣於以一種自信的態度去麵對將要學習的事情。

不要隨意將孩子與他人做比較

東東的媽媽非常希望兒子有出息,對他的要求也很嚴格。

有一次,東東在期末考試中考得不是很好。回到家,媽媽看到成績後便開始訓斥東東:“你這是怎麼學的!才考了這麼點兒分兒!你再看看人家小軍,每次都考得那麼好!我就不明白了,人家怎麼就處處比你強啊!還愣著幹嗎?趕緊給我學習去!”

東東很是委屈。其實,他也想考出一個好成績,可是就是找不到學習的竅門,經過媽媽的一番數落,他也開始懷疑:是不是我真的比別人笨呢?

在現實生活中,像東東媽媽這樣教育孩子的母親還有很多,她們經常拿自己的孩子與她們心中優秀的孩子做比較,想通過這種方式達到激勵孩子的目的。然而,結果往往正好與她們預期的相反,這種“激勵”不僅沒能達到促進的效果,反而大大挫傷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失去對學習的信心,那時產生的後果將是難以挽回的。

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避免說“你看某某怎樣怎樣優秀”,“你連誰誰都不如”,“人家做得到,你怎麼做不到”等帶有負麵暗示的語言。

其實,我們也不是不可以比較,關鍵是看怎麼去比較。比如,我們可以對孩子說:“你看某某會背10首唐詩,來,咱們看看能不能超過他。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到!”這樣的比較可以讓孩子有一個目標,知道要去做什麼,同時,還會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長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同時,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不足。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他在有些方麵學習得很快,而有些方麵卻很吃力。如果我們總是強調自己孩子的短處,那麼這樣勢必會影響到他的自信心,而且會讓他習慣於接受“我不行”這種錯誤的心態。

所以,我們應該及早發現孩子的優勢所在,並鼓勵引導他向這方麵發展。就拿性格方麵來說,如果我們的孩子表現得很安靜,那麼我們就可以讓他多接觸一些需要在安靜的心態中才能做好的事情,比如讀書、畫畫等;相反,如果孩子很好動,那麼我們就可以多帶他去室外活動,陪他做一些運動,充分發揮他好動的天性。

總之,我們應該及時發現孩子的優勢,為他創造條件,鼓勵他在這方麵發展,這對於培養他的自信心是大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