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和煦的陽光下,一個小女孩和一個小男孩在公園的林蔭道上玩耍。跑累了,他們坐在椅子上休息。小女孩突然想起了什麼,跑到不遠處媽媽那裏,不知跟媽媽說了句什麼,媽媽從包裏拿出一樣東西給她。女孩又高興地跑回到男孩身邊。原來是一瓶泡泡液。兩個人你吹一次,我吹一次,他們周圍頓時出現了很多隨風飄飛的泡泡。泡泡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漂亮。
他們正高興著,小女孩不小心將裝有泡泡液的瓶子碰倒了,泡泡液在瓶子周圍漫溢開來。女孩愣了一下就大哭起來,嘴裏說著:“灑了,沒有泡泡液了。”旁邊的男孩眼疾手快地撿起瓶子,遞給女孩看:“還有一些呢,我們還能吹。”可是女孩依然哭著,她的媽媽過來哄勸也不管用。
突然一陣風吹來,地上的泡泡液呈現出五顏六色。男孩急忙拉著女孩說:“快看!風在吹泡泡呢,真漂亮!”女孩止住了哭聲,跟男孩一起看了起來。男孩邊看邊說:“幸虧你灑了,要不然風就不能吹泡泡了。”在男孩的影響下,女孩又重新高興起來。
每個人的生活中都充滿著大大小小的“麻煩”,尤其是成長中的男孩女孩們。他們在麵對這些“麻煩”時呈現出兩種“慣性”,一種是積極樂觀的“慣性”,一種是消極悲觀的“慣性”。相信所有的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像故事中的那個男孩一樣遇事習慣性地積極樂觀。畢竟,積極樂觀的孩子更能從生活中找到樂趣,更容易獲得幸福,更能使自己的潛能得到發掘。
正如《樂觀兒童》的作者、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認為的那樣,樂觀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還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對生活中的許多困難產生心理免疫力。樂觀的孩子不易患憂鬱症,他們也更容易成功,身體也比悲觀的孩子更健康。
既然積極樂觀對孩子有如此多的益處,那麼該如何讓孩子積極樂觀呢?有人說,積極樂觀是天性,是無法幹預的。其實不然,積極樂觀更是一種為人處世的習慣,這種習慣是可以在歲月的長河中慢慢培養的。
營造積極樂觀的家庭氛圍
積極樂觀建立在一定的安全感之上。著名心理學家法迪斯說:“在孩子學會語言之前,他們是從感情的氛圍中得出自己的結論的:這個世界是一個令人憂慮、憤怒的地方還是一個安全、愉快的樂園。”在幸福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更容易養成積極樂觀的習慣,相反,不幸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消極悲觀一些。
另外,我們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我們的人生態度對孩子的認識、情感和行為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樣,如果我們對任何事都積極一些、樂觀一些,孩子也會受到“感染”。
佳佳的媽媽是個非常樂觀的人,經常笑嗬嗬的。她不僅人緣好,工作能力也強。
這不,星期六要加班開個策劃會。早晨,她一邊哼著歌,一邊幫佳佳穿衣服。衣服穿好後,她微笑著對佳佳說:“媽媽工作很忙,今天要去加個班,下班回來跟你玩啊!”佳佳說:“媽媽真棒,再見!”
星期日的早晨,媽媽起床拉開窗簾說:“啊,下雨了。”佳佳一骨碌翻身起來爬到窗邊說:“太好了,這下小草、土地都有水喝了。”佳佳和媽媽愉快地看著外麵的小雨飄飄灑灑。
加班是很多人都不喜歡的一件事,如果媽媽對佳佳說:“真煩人,媽媽又要去加班,不能跟你玩了。”估計佳佳會很沮喪,而且在下雨的時候就可能會說出“真討厭,怎麼下雨了”這樣的話。
在某件事上積極樂觀可能是一時興起,在任何事上都積極樂觀就是一種習慣。孩子養成這種習慣的樂土就是積極樂觀的父母營造的積極樂觀的家庭氛圍。
允許孩子釋放消極情緒,幫他走出困境
我們在遇到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時,難免會有憤怒、悲傷、沮喪等消極情緒。在情緒轉好之前,一定要有個出口釋放這種情緒,孩子也一樣。
但是,我們常常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哭泣、發脾氣。每到這時,我們可能會大聲嗬斥他“別哭了”、“別鬧了”,希望他盡快安靜下來。實際上,孩子在大人的嗬斥中停下來後,他會將消極情緒積鬱在體內,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消極沉悶了。所以,在孩子有了消極情緒時,我們要傾聽他的情緒,讓他釋放。等他自然平靜下來之後,我們再幫助他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