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自我反省——吾日三省吾身才能有進步(1 / 2)

自省,即自我反省,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來的自我道德修養的方法,在《論語·裏仁》中有這樣的話:“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思是說,見到德才兼備的人要向他看齊,而見到沒有德才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缺點。

自我反省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美德,為許多仁人誌士所推崇。

孔子的學生曾子曾經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說,曾子每天要以三個標準多次反省自己,看自己的行為有沒有達到這些要求。

宋代的大學問家朱熹評論曾子的做法說道:“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為學之本矣。”其中“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道出了自我反省的精髓所在。

戰國時期的荀子在他的著作《勸學》中也說過:“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意思是說,君子不僅要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還要多次反省自己的行為,這樣才能做到行為沒有過錯。

古人這麼重視自省,那麼在今天,自我反省又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幫助呢?幫助當然是很大的,因為自我反省是人們完善自我的必經之路。正像朱熹所說的那樣“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如果孩子懂得自我反省,他就能夠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於是,做得好的地方他就會勉勵自己繼續做下去,而不足的地方,他就會主動想辦法去改正。

而不懂得自我反省的孩子隻會將錯誤的原因歸結於他人,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或者根本就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還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樣的錯誤。這樣,他就認識不到自己的不足,更不要說加以改正了,因此,這樣的孩子很難取得進步,也很難聽從管教。

孩子通過自我反省認識到錯誤和父母管教後認識到錯誤的最主要差別就在於,自我反省是一個自願的行為,而管教則帶有被動性。也就是說,自我反省時,發現缺點和改正缺點是自己主動來完成的。這樣又有什麼好處呢?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孩子犯了錯誤,卻不知道要自我反省,那麼我們就要批評他,幫助他改正。可是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對於孩子,有時我們越是批評他就越跟我們對著幹,經常是我們生了一肚子氣,而孩子的錯誤也沒有得到及時糾正。而如果我們培養孩子自我反省的好習慣,那麼對於錯誤,他就會自己認識到,並加以改正。這樣一來,不僅我們省了心,孩子也取得了進步。而且,孩子養成自我反省的好習慣後,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也會發現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正,這對他今後的人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所以,讓孩子盡早懂得自省,養成自我反省的好習慣是很有必要的。

主動在孩子麵前反省

希臘有一句諺語: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的確,自我反省對於我們這樣的成年人來說都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更何況是孩子。那麼,我們又該怎樣培養孩子自我反省的好習慣呢?答案是,首先用我們自身的榜樣去影響孩子。

由於經常要在外麵工作,媽媽需要知道每天的天氣情況。

有一天,媽媽正在做晚飯,於是便叫孩子去看一下天氣預報。孩子打開電視,發現天氣預報還沒有開始,就順手更換了頻道,看起動畫片來。

“明天是什麼天氣啊?”媽媽看到已經19:40了,便過來問道。

孩子這才想起要看天氣預報的事情,可是換過頻道後,天氣預報已經播完了。

“你就知道看動畫片!讓你幹這麼點兒事兒你都幹不好!”媽媽生氣地搶過了遙控器,狠狠地一按,把電視給關上了。隻留下孩子委屈地坐在那裏。

臨睡前,媽媽也覺得自己的行為太衝動了,於是走到孩子的床前說:“還生媽媽的氣呢?剛才是媽媽不好,不應該跟你發那麼大脾氣,以後我不會衝你嚷了,媽媽向你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