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學會提出問題(1 / 2)

提問是創新思維的起點,關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才是學習成功的關鍵。

學習過程中要敢於質疑,敢於向權威挑戰。愛因斯坦就是通過質疑經典物理學,挑戰牛頓等權威,才創造出相對論的。

讀書時要敢於提出問題,保持清醒的頭腦和辨別能力,不要受書本的拘束。不要隻把大腦當作倉庫,把所有學的東西全裝進去。既不要讀死書,也不要死讀書。要在讀書中學習總結自己獨立見解。先是仔細閱讀,然後辨別出錯誤的理論或觀點,用理論或實驗加以證明。書中講得不完全的地方,還可以補充和發展從中得到啟發,產牛新的思想,或有更新的發現。

□勇於發問

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正是在求得一個個問號的解答中,探求到解決問題的新觀點、新方法,一步一步跨進知識大門的。如果一個人從小對自己所接觸的知識,從來不提出問題,不問一個為什麼,那麼,他的頭腦就無法放射出智慧的火光。

如果一個人自以為是,覺得自己什麼都懂,不需要向別人請教,就不會學到新的知識。隻有時時到刻感到肚子裏空空的,覺得自己學問大法太少,才能如饑似渴地追求它,不停地汲取知識的營養來充實自己。

學問學問,一學二問;不學不問,是個愚人。周恩來小時候讀書時,經常到老師家裏,問得問題最多,還經常和同學們一起互問互答,探討問題,不斷追求新思想和新知識。他時時到刻把好問作為學習的訣竅。

當然,好問要以多思考作為前提。有的同學平時不用功,一碰到疑難問題就向他人請教答案。這種“懶恩而多問”是不可取的,而應該善於向自己提出各種各樣的難題,然後再去認真鑽研和反複思考,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再去問人,這樣學習效果才會好。

學習不能像走馬觀花那樣隻看表麵,而要追根尋底,開明日事情的來龍去脈。的確,我們對自己不懂的東西,不能隻滿足問個“是什麼”,還要思考和問個“為什麼”,進而探索和追間“怎麼樣”。

我們平時在讀書學習時,應采取如下兩個步驟:

選擇對自己有用的好書讀;

在閱讀時,邊讀邊提問,並動腦筋思考,找到問題的答案。

我們在課堂上,既要做到專心聽講、對別的同學的答案敢於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還要能夠積極思考,勇於提出問題。耍知道,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答一個問題更有意義。在學習過程中產牛疑問,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如果我們從自己這方麵來分析,有可能是因為我們對原有的知識基礎還沒有完全掌握,因而影響了對新知識的理解而產個了困惑;也有可能是自己對學習的內容產小了某種聯想,於是在大腦中又以現了新的問題。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要敢於把問題提出來。

□把“絆腳石”搬掉

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並在此基礎上不斷解決問題的循環往複的過程。因此,不會提出(發現)問題就不能主動學習,從而導致學習水平低下。

有的同學在課堂上學習或是課後複習,往往隻聽老師講述,自己有疑惑不問,不借不問;還有的同學,隻求“知其然”,不求“所以然”。這樣不求甚解的學習方式,學習效率是不會提高的!

試問,對老師今天講的學習內容有不明白的地方,不及時問同學或老師,把“絆腳石”搬掉,第二天如果再出現聽不明白的問題又該怎麼辦呢“如果還是不去問別人,那麼,長此下去,問題就會越積越多,”絆腳石也就會越來越多,何時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成績呢?

有的同學不想刨根問底主要是自己滿足於“知其然”不想求所以然“。其實,”知其然並沒有多難。例如,蘋果會從樹上掉到哪裏?連三歲孩子都能目答上來。但再多問一句:為什麼會掉到地上?這就是一個很難目答的問題了,隻有牛頓這樣善於發問的人損自解決這個問題。

同學們上課有時聽不懂是很正常的,每個同學都不可能老師一講就會,關鍵是不借就要問。同學們上課聽不懂可能是內於基礎沒打好,也可能是新舊知識的銜接發生錯位,這不要緊,應及時向老師或同學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