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新生寶寶的特點與護理(1)(2 / 3)

85.為嬰兒拍照要注意些什麼?

嬰兒滿月時,大多數父母都要為孩子拍照留念。於是照相機的閃光燈便在寶寶眼前閃個不停。要知道強烈的閃光燈對寶寶的眼睛是十分不利的處即便是極為短暫的瞬間,也會影響孩子的視力。因為強烈的電子光束對嬰兒的視覺細胞會產生衝擊性損傷。這種損傷與用閃光燈拍照時的距離有關處照相機距眼睛越近,損傷就越大。為此專家建議,對6個月以內的嬰兒要盡可能用自然光拍照,避免使用閃光燈。

86.剃滿月頭、刮眉毛科學嗎?

現在大多數爸爸、媽媽都有給滿月嬰兒剃頭的習慣。在嬰兒滿月時把頭發全剃掉,認為這樣再長出的頭發就會濃密。把嬰兒眉毛刮掉,會使新長出的眉毛更濃、更黑於其實這種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要知道嬰兒的頭皮相當嬌嫩,抵抗力差,給嬰兒剃滿月頭難免會刮致外傷引發感染。此外嬰兒都有一層起保護作用的胎皮目剃頭時會把這層胎皮剃掉目細菌易侵人皮膚,引起頭皮疾病。

同樣剃眉毛也是極為不科學的。眉毛的主要功能是保護眼睛,防止沙塵進人眼睛,若刮掉眉毛就等於少了這一道防線。如果刮眉毛不慎碰傷皮膚會引發感染,如果眉毛根部受到損傷,再生時就會改變其形態與位置,從而失去原來的自然美。況且嬰兒的眉毛一般在3-6個月時會自然脫落,重新長出新眉毛來,因此也沒有必要給嬰兒刮眉毛。

87.新生兒發熱了怎麼辦?

新生兒由於皮下脂肪薄,體表麵積相對較大,容易散熱。所以新生兒發熱時,不要輕易使用各種退熱藥,應當以物理降溫為主。如果室溫較高,超過25°C,應設法降低。同時應減少或解開嬰兒的衣服和包被以便於熱量的散發。當新生兒熱度超過39°C時,可用溫水擦浴前額、頸部、腋下、四肢及大腿部,以利於皮膚散熱。新24生兒不宜用酒精擦浴,以防體溫急劇下降,反而造成不良後果。此外新生兒發熱時應經常喂些白開水,以補充水分損失。如經上述處理仍不降溫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88.新生兒的保暖需要注意什麼?

胎兒在母體內的體溫比媽媽高0.5°C,出生後進入外圍環境,即使分娩室溫度高達24°C,比新生兒的體溫還是低13°C,這麼大的溫度差若卩之新生兒自身特點為體表麵積大、皮膚薄、皮下脂肪少、血管多等使其散熱更快,出生1小時內體溫可降低2.5°C,在中性溫度下約6-8小時才能恢複到正常水平,之後的1-2天內體溫仍不穩定,所以出生後頭2天不主張洗澡,尤其冬天要加強保暖,以免熱量散失。以後洗澡時室內也要暖和,洗完後立即將頭部及身上擦幹包起來,尤其頭部,其麵積占身體的1/4,散熱較多。適中溫度或稱中性溫度,指最適宜的環境溫度,能保持人體的正常體溫,且人體耗氧量最少,新陳代謝率最低。新生兒的適中溫度與其成熟度和日齡有關,正常新生兒第一天的適中溫度為30-32°C,第二天以後逐漸降至22-天。早產兒較正常兒稍高。要使新生兒得到最好的護理,就要給他一個適中溫度。

新生兒中樞神經係統發育尚未完善,體溫調節功能差,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室溫過高,新生兒通過皮膚蒸發和出汗散熱,若同時體內水分不足,血液濃縮,新生兒就會發生“脫水熱”,所以炎熱的夏天要注意通風,供給足夠的水分。冬天,天氣寒冷,新生兒體表麵積大,散熱快,能量儲備不足,容易發生硬腫症及肺炎,所以冬天要保暖。

89.新生兒皮膚青斑是怎麼回事?

新生兒出生後家長發現背部、腰骶尾部及臀部皮膚有淺灰藍色或暗褐色色素斑,俗稱“蒙古斑”,多為圓形或不規則,邊緣明顯,不高出皮膚表麵、壓之不退色。有的家長迷信所說是“閻王爺打6勺”、“在娘肚裏受打後,皮膚出血的烏青塊吸收後留下的痕跡”等,並對此疑惑不解以其實新生兒皮膚青斑是由於局部特殊6糸色素細胞沉著所致,一般見於黃種或黑種人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特殊色素細胞沉著減少,以致最後消失。大多數在2-6歲自行消失,不留疤痕,極少數可持續到成年。因多數可自然消退,所以不需要治療。

90.如何防止新生兒意外?

新生兒易發生下列幾種意外事故,應特別注意。

(1)臥床喂奶母親睡著了應房壓住了含著乳頭的新生兒的鼻子,悶住了呼吸,最後缺氧死亡。故母親不應於睡時。

(2)喂奶後新生兒吐奶,嘔吐物吸人氣管,引起新生兒吸人性肺炎,重者可致窒息死亡。所以新生兒喂奶後應側睡,並應在喂奶後豎直抱起輕輕拍背,使其吐出吸人的空氣,可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