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新生寶寶的特點與護理(2)(2 / 3)

神經係統特點

正常新生兒出生後有吞咽、吸吮、擁抱、握持、頸肢等反射。除吞咽反射外,其他將隨年齡增長而消失。觸覺及溫度覺靈敏,疼痛反應遲鈍。

睡眠

新生兒每晝夜平均有20小時的睡眠時間,除吃奶、換尿布外,幾乎都在睡眠中。如果新生兒哭鬧不安,應尋找原因。

新生兒健康的10個標準

(1)新生兒降生後先啼哭數聲,後開始用肺呼吸。頭2周每分鍾卩乎吸40-50次。

(2)新生兒的脈搏以每分鍾120-140次為正常。

(3)新生兒的正常體重為3000-4000克,低於2500克屬於未成熟兒。

(4)新生兒頭2天大便呈墨綠色黏腖狀,無氣味。喂奶後逐漸轉為金黃色或淺黃色。

(5)新生兒出生後天小時內開始排尿。

(6)新生兒出生體溫在37-37.5°C之間為正常。

(7)多數新生兒出生後第二-第三天皮膚輕微發黃,若在出生後2-3周黃疸不退或加深為病態。

(8)新生兒出生後有覓食、吸吮、伸舌、吞咽及擁抱等反射。

(9)給新生兒照射光可引起眼的反射。自第二個月開始視線會追隨活動的玩具。

(10)出生後3-7天新生兒的聽覺逐漸增強,聽見響聲引起。

96.早產兒的特點及護理有何特別?

出生時胎齡不滿周周的新生兒稱為早產兒。與足月產兒相比,早產兒哭聲低弱,出生體重輕。胎齡越小,體重越輕。

早產兒一看便知,因為有獨特的外貌特點。

早產兒的外貌特點

(1)皮膚:呈鮮紅色,較薄,看起來很嫩,胎毛多,胎脂較厚。胎脂為覆蓋在胎兒全身皮膚上的一層灰白色的油性物質,有保護皮膚的作用。

(2)頭:早產兒的頭相對於身體較大,頭發稀而短、呈絨樣、分不開,前大,耳朵因缺乏軟骨故耳殼軟,常貼於頭的一側。

(3)胸部:乳暈不明顯,乳腺無結節。早產兒的胸部呈圓筒形。因為肋骨軟,肋間肌發育不足,在吸氣時會見到胸壁凹陷。

(4)四肢:指(趾)甲軟,常不能達指(趾)端,雙足底紋理少。四肢的肌張力低,四肢伸直不如正常兒屈曲度大。

趾)生殖器:男嬰睾丸未降人陰囊或下降不全,女嬰大陰唇不能蓋住小陰唇。

早產兒的生理特點

早產兒呼吸中樞不成熟,呼吸不規則,常出現暫停現象。若暫停時間>20秒,心率<100次/分,並出現顏麵發青,則稱為“呼吸暫停”。這種早產兒一般情況下是在醫院裏進行監護治療的,遇有呼吸暫停,剌激皮膚並吸氧,必要時藥物治療。在家護理的早產兒要多給予些剌激,使之哭鬧,減少呼吸暫停的機會,若已出現呼吸暫停,不要慌張,彈足底或麵頰,使其哭出聲來即可。反複出現呼吸暫停的早產兒應引起注意時。

早產兒吞咽反射弱或吞咽功能不協調,易出現哈咳、溢奶而發生乳汁誤吸,溢乳情況較足月兒多。各種消化酶不足,消化能力弱,但生長發育所需營養量卻相對高。

(3)早產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更不成熟,體溫調節能力極差,易受外界環境溫度影響,冬秋季節硬腫症的發病率極高,所以要加強保溫。室溫要求在24-26°C,要有一定的濕度,濕度為55%-65%的環境較為適宜。

(4)早產兒過早離開母體,從母體得到的免疫抗體不足,故抵抗力低下,較正常兒更易並發各種感染。需做好清潔工作,護理嬰兒前後要洗淨雙手,護理人員有感染時要與小兒分開。

(5)另外,早產兒的生理性黃疸較重且持續時間長,在醫院裏多采用藍光照射的方法。若不是很重,在家的早產兒可多曬太陽。

早產兒的護理

早產兒的生活能力差,抵抗力低,需特別護理。護理人員應仔細觀察早產兒情況的變化,以便及早發現病情及早治療,要嚴格執行消毒隔離體在護理操作時動作要輕柔。

(1)出生時的護理:(這階段主要在醫院,由醫護人員進行)早產兒分娩時,應提高產房的室溫,準備好開放式遠紅外暖箱和預熱嬰兒衣物,並將早產兒暖箱預熱,準備好搶救物品。出生後及時清理口鼻黏液,用紗布擦幹全身體在無菌條件下結手臍帶。

(2)日常護理:一般護理:護理人員要有高度的責任心,而且要具備豐富的學識及經驗,操作工作需在暖箱中完成,動作要求輕柔。每4-6小時測量體溫一次,體溫應保持恒定(皮膚溫度為36-37°C,肛溫為36.5-37.5C)。每日固定時間稱體重,宜在哺乳前進行。早產兒出生後一般都有生理性體重減輕,一般在5-6天後體重開始逐漸恢複。恢複體重後每日應增加10-30克。

保暖:早產兒居住的室溫應保持在24-26°C,相對濕度5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