禎帝啟用了閑置許久的錦衣衛情報機構,不斷地收集關於餘翔的各種情報。
令他意外的是,洛陽鄉紳居然聯名奏表,誇餘翔‘豐功偉績’,為他請功。
崇禎弄得有點糊塗:從錦衣衛處得到消息,這餘翔半借半搶,威逼利誘將他們的糧食和錢都弄走了,居然還被債主一通亂誇,崇禎有點想不通。
崇禎想把這事弄個明白,找來首輔大學士張誌發,問道:“河南總督餘翔強借他人錢糧,被借之人,不但沒有怨言,居然讚許之聲不絕於耳,這是何故?”
張誌發道:“民間有句話叫做借債的是大爺,那些所謂債主之所以誇他,是因為擔心他們的債有借無還。”
“此話怎講?”
“如果河南總督倒台,那將會是怎樣?他所借的那些債務可能會無人認領。債主們當然希望餘翔長命百歲,在河南呆的時間越長越好,是以歌功頌德,希望萬歲留住餘翔,隻有餘翔還在河南,他們的債就有希望,否則,他們的債就可能黃了。餘翔在河南,要挾了富戶,借來的錢糧,又救濟了窮人,俘獲了窮戶的心,他在河南的聲望,無人能及。隻要他一跺腳,整個河南地界隻怕要抖三抖,他可真是自古官場少見的一位奇才!”張誌發說道。
其實,霸主不單是在古代厲害,就是在後世的米國,發行國債,借別國的錢,冤大頭島國不也是對其感恩戴德,讚不絕口嗎。
崇禎聽完,似乎很受啟發,說道:“現在寧遠前線吃緊,催糧奏折一日三封,吳三桂急得火燒眉毛,朕也束手無策,莫不如學河南之法,以朕之名義借錢借糧,支援寧遠前線,你看如何?”
張誌發聽後大驚,這可給他出了個難題,要是說不行,豈不等於說皇帝連一個臣子都不如,犯了欺君之罪;要是說行,還不得得罪那一幫文武大臣,餘翔在河南就迎來聯名上奏,要是在京城,觸碰了他們切實利益,那就不是聯名上奏這麼簡單了,並且將來如果借款失敗,崇禎還不給他安一個唆使罪,他的腦袋不保事小,整個家族隻怕要受到連累。
何況借錢借糧哪有那麼容易,誰願意從自家口袋裏掏錢,從口裏吐糧,他張誌發本人就第一個就不讚成。
張誌發沉默良久,琢磨著如何應答,突然想起京城最近大火的魏鐵嘴,這人專說關於餘翔的評書,說得有鼻子有眼兒,是以,無論他走到哪,都圍著一群人,許多大臣都請他去說書。最近,他將魏鐵嘴請到府上,專門說書。
想到這裏,計上心頭,說道:“我認識一人,來自河南,他對餘翔很了解,不如讓他說說看。”
“喔~!他是何人,姓甚名誰?”崇禎一聽和餘翔有關,就非常關注。
張誌發說道:“他魏,名鐵嘴,是江湖說書人,從河南來,據說還是與高起潛大人一同來的京城,他專門說與餘翔有關的書。”
“說書人?”崇禎臉上布了一層寒霜,“糊塗,難道讓朕去聽一個江湖藝人不靠譜的話嗎,傳揚出去,還不笑掉大牙?”
張誌發一見這態勢,磕頭如雞啄米,說道:“微臣隻是覺得他似乎對餘翔非常了解,知道的事很多,有助於萬歲聖斷,並無他意。”
“非常了解餘翔?”崇禎想起最近女兒長平公主老是要聽關於餘翔的故事,把他請來,哄哄小孩也好,於是說道:“讓這魏鐵嘴到皇宮裏來吧。”
再說讓張誌發來決斷是不是借糧借錢,不靠譜,連崇禎自己都棘手的事情,他豈會表態。崇禎讓張誌發退下。
張誌發如獲大赦,唯唯諾諾,躬身退出。
張誌發剛出,李公公拿著一封密信進來,此前的信,都要經過李公公先看,然後由李公公轉奏皇上,但這次不同,信是朱漆密封,上麵寫著萬歲親啟字樣,由此可知,內容非常絕密,不能讓外人知道。
崇禎皇帝接過信,示意高起潛退下,由貼身內侍太監親自開啟,確認沒有什麼危險後,才轉交給崇禎,貼身內侍太監躬身退出,隻留下崇禎一人。
崇禎打開信,見是王承恩和劉向義親筆聯名落款,信裏內容絕對真實可靠,當崇禎看到信的內容時,驚訝得合不攏嘴,將一國之君驚成這樣,其內容可不簡單。
信裏寫道:餘翔通過沒收貪官錢糧和借福王錢糧,籌措現銀兩千萬兩,糧食六十萬石,這還隻是在洛陽籌得的部分錢糧,餘翔在整個河南,籌借的錢糧隻怕要翻倍,崇禎想起年初推行“四正六隅,十麵張網”戰策時,為了籌餉280萬兩,東拚西湊,朝中大臣人人喊窮,最後,崇禎皇帝自掏腰包,縮減了內務府辦公經費,才籌齊這些銀子,可這餘翔短短幾日,就籌集到如此多錢糧,不可思議,河南抗旱救災物資基本無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