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屯兵安陽(2 / 2)

崇禎覺得此法可行,他更在乎利用此試探餘翔的忠誠度,不過他深知,處事要有度,不能將餘翔逼反,這也是崇禎所不願見到的。

崇禎擬旨,命趙嘉誠為傳旨官,來到安陽,向餘翔宣讀聖旨。

聖旨大意是朝廷對於餘翔在河南成績予以肯定,對煉鋼,造槍之法甚是關注,望能將此煉鋼、造槍之法貢獻給朝廷,發揚光大,增強大明武力,讓蠻夷不敢入侵。另外朝廷財政吃緊,往餘翔盡快繳納今年糧賦,以解朝廷燃眉之急。

餘翔接到聖旨後,內心非常矛盾,如果將煉鋼,造槍之法交出去,河南震懾四方的優勢便盡失,跟嚴重的是,這些技術一旦被清人竊取,後果不堪設想,會加速明朝滅亡。另外,崇禎皇帝明知河南今年大旱,按理說應該發放救災糧和銀子,退一步說,減免賦稅理所應當,然而現在居然反過來,居然催繳糧賦,意欲何為?

河南雖然進行保糧區建設,取得一些糧食,但是還是遠遠不夠,何況目前前來河南的災民已然不是河南一省,陝西、山西、河北甚至南方的災民湧入河南,河南承受著大明賑災的重任,如果崇禎稍微明白一點,就不會做出這個決定。

餘翔左右為難,秘密召集王承恩、李岩商議對策,他對王承恩非常信任,相信他是一位明事理的人,會以大局為重。

餘翔道出心中憂慮以及當前麵臨的困境。

王承恩表示理解,同時指出,如果抗旨不遵,將會帶來嚴重後果,首先崇禎帝那一關過不了,從此以後,崇禎帝會心生隔閡,以後難以君臣同心,其次,那些以前彈劾他的大臣會卷土重來,沒了崇禎帝支持的彈劾,其後果不堪設想,弄不好會引起全國範圍內的抵.製絞殺餘翔運動,袁崇煥便是一例。

李岩說:“進呈萬歲的,應該是最好的,最為成熟的東西,莫不如將坩堝煉鋼法和燧石槍造槍技術進獻給萬歲。”他的意思是將已經淘汰的技術進獻。這種做法,無疑是一種折中方式,餘翔比較認同李岩的這種做法。先進的技術,無論如何也不能獻出來。

王承恩繼續說道:“身處河南,才知河南抗旱救災的不易,萬歲讓繳納糧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餘總督也要以大局為重。”

餘翔說道:“朝廷既然艱難,為皇上分憂乃是為臣本分,但是糧食確實缺乏,我隻能將糧食折成紋銀繳納。我初步折算一下,往年河南一地,往年繳納白銀約三十萬兩,今年河南遭到百年不遇大災,能否折算成二十兩。”

王承恩可知道,這二十萬兩可不是小數目,這可是河南郵政儲蓄銀行保證金,如果出現現銀擠兌,弄不好河南金融體係會出問題。王承恩對於崇禎皇帝突然態度轉變也覺察出一些端倪,歎息一聲,不好再說什麼。

幾天後,兩個錦盒被密封得嚴嚴實實,一個錦盒中是坩堝煉鋼法,一個錦盒之中是燧石槍製造法,二十萬兩白銀用十多輛馬車拉著,還由諸葛山珍帶著二千火.槍兵,護送至京城地界,交由京城官兵護送,這才折返。

通過這次事件,餘翔覺察皇上態度轉變,對於崇禎多疑非常了解,看來,對於餘翔的信任,出現了很大轉變,他也必須留一手,這不僅僅關係到他個人安危,還會危及到千千萬萬老百姓的身家性命。帝王製度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國家老百姓的禍福,全身係帝王一人之身,如果是明君,乃萬民之福,如果是昏君,乃萬民之災。

這崇禎皇帝,是民君還是昏君呢?

餘翔下達命令,封鎖河南煉鋼、造槍、造炮和練兵等消息,列為最高機密,嚴禁技術外泄。並讓賈斌久建立一係列的保密措施,嚴防死守,不讓任何尖端技術外泄,這是不得已而為之。

當崇禎皇帝收到賦銀時,又不安起來,餘翔這麼爽快地送來這麼多銀兩,速度之快,讓他震驚。

他又招來楊嗣昌商議,楊嗣昌已經嗅到崇禎態度的轉變,他對餘翔的態度也有了較大變化,隻是目前,他不便於將這種態度表現出來,如果一旦讓朝中之人察覺到他態度轉變,將會攻擊他舉薦失察之罪,他兵部尚書之職隻怕不保,弄不好會身敗名裂,全家遭殃。

楊嗣昌隻得委婉地規勸崇禎維護皇上的威信,先觀察餘翔的下一步舉動,再做打算,當務之急穩住餘翔。

崇禎也是此意,第二天早朝,他當著文武百官的麵表楊了餘翔,說其主動向朝廷進呈煉鋼和造槍之法,還繳納賦銀二十萬兩,讓朝中之人以為楷模。

朝中之人莫不驚奇,陝西大旱,朝廷每年填進去幾十萬兩賑災銀,糧食幾十萬石,但河南,一粒糧食未給,一分錢沒花,還有二十萬兩銀子進賬,簡直不可思議。

不過這些朝中大臣可不是傻子,從中他們窺出一些端倪,隻是他們在尋找機會驗證他們猜測而已,一些大臣在私底下又蠢蠢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