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富礦”成就“天下西江”
重點旅遊景點連線
作者:付鬆
西江千戶苗寨,是一個令人怦然心動、心馳神往的地方。2007年,著名學者餘秋雨考察黔東南,對西江推崇備至,寫下了《用美麗回答一切》這篇精美散文,吸引了外界關注的目光。由於當時基礎設施落後,旅客接待能力有限,“苗都”西江僅僅是一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山水小鎮,“白天看寨,晚上睡覺”也一度成了西江旅遊的尷尬話題。然而,這一切卻從2008年開始悄然改變。
旅發大會突破發展“瓶頸”
2008年9月,貴州省第三屆旅遊發展大會在西江苗寨舉辦,“天下西江”一鳴驚人。
抓住旅發大會的契機,雷山縣委、縣政府共投資2億多元實施了大型民族歌舞表演場、苗族博物館、民族精品街及古街、風雨橋、鼓藏頭、夜景燈光係統等基礎設施建設,西江猶如一幅用現代筆觸描繪的古典圖畫。
除此之外,景區還大力開展“整髒治亂、標準禮儀、導遊服務、民族工藝”等“四進農家”活動,大大提升景區群眾的服務意識和文明素質,景區旅遊環境進一步優化。
2009年,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按照現代企業運作方式,全麵負責景區的經營和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已發展成為具票務中心、服務中心、導遊、觀光車、藝術團、寨門迎賓等民族文化與旅遊服務為一體的景區綜合開發公司,率先揚起黔東南文化旅遊風帆。
“以前來西江,到了景點就已經感覺到十分疲倦,欣賞風景的心情也被衝淡了許多。現在不一樣了,40分鍾的車程讓人輕鬆了許多,而且還是一路美景相伴。”江西《致富快報》的記者盧光昊多次來過西江千戶苗寨,每一次來都有新變化。
通過幾年的精心打造和建設,西江千戶苗寨的各項基礎設施得到不斷完善,昔日“無吃、無住、無購、無娛樂”等現象已一去不複返。景區內苗族銀飾、刺繡、攔門酒、遊方、長桌宴等民族文化逐一展示,更能讓遊客領略西江苗族的文化風情。“吃、住、行、娛、購、遊”六要素的有機聯係,逐步形成了“民族村寨+民族風情+旅遊”的發展模式,景區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資源開發得到融合發展。
2008年旅發大會舉辦以來,西江千戶苗寨的知名度大幅提高,旅遊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客源市場不斷擴大。省外遊客由原來的15%上升至50%,入境遊客由原來的3%上升到11%,2011年共簽約旅行社達80餘家,接待遊客240.35萬人次,比2008年增長近9倍,實現旅遊綜合收入9.52億元。蛇年春節長假,西江景區接待遊客9.13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8951.52 萬元,分別同比增長30.85%和100.37%。
深度推廣贏來發展機遇
“這些藝人非常樸實又很奔放,苗族所擁有的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我們去保護和挖掘。”2012年7月14日,大型原生態歌舞《我在雷山等你來》在國家大劇院成功上演,著名導演張紀中如是說。
2008年以來,雷山縣就高度重視西江文化旅遊品牌的推介,先後組織42批次工作團隊到上海、重慶等主要客源地開展旅遊促銷,舉辦了中國雷山苗年暨西江鼓藏節、“遊天下西江、品雷公山茶”品茗會、中國·黔東南超百公裏挑戰賽事等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活動。
2010年4月,上海世博會公眾論壇在西江舉辦,“和諧城鄉互動發展——醉人間茅台·美天下西江”的論壇主題,讓中外的專家學者們在醇美茅台中沉醉,在民族歌舞中抒懷,在綠水青山間暢遊。
2011年春節,中央電視台“新春走基層,喜慶中國年”在西江拍攝《苗寨過大年》係列節目,苗族文化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大幅提升。
幾年來,西江先後獲得“中國曆史文化名鎮”、“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中國鄉村旅遊‘飛燕獎’最佳民俗文化獎”、“最佳景觀村落”和“多彩貴州”十大品牌、百強品牌等殊榮。
國發2號文件明確把雷公山作為精品旅遊景區建設及加強西江曆史文化名鎮保護和建設,為景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雷山縣搶抓機遇,著力打造世界苗族文化原生態旅遊精品區,西江千戶苗寨正逐漸成為黔東南州乃至貴州省民族文化旅遊發展的一張名片。
以西江為核心的民族文化旅遊圈如同滾雪球越做越大,成了帶動雷山縣民族文化旅遊發展的 “發動機” 和“火車頭”。 到2015年,雷山縣將圍繞“全國旅遊名縣”目標,建成三星級以上休閑、度假酒店5家以上,擁有休閑、度假酒店標準床位達8000至10000個,西江建成國家5A級景區,雷公山和郎德捆綁建成國家5A級景區,接待遊客550萬人次以上,實現旅遊總收入25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