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不缺乏好的資源、好的產品。我們的產品由相對單一的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型轉變,已經成為貴州旅遊業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如今,我們正是朝著這個方向在不懈努力。”貴州省旅遊局局長傅迎春說。
文化旅遊集聚特色產業
“從十五六歲開始吹蘆笙,以前都是要遇到婚喪嫁娶或其他節慶活動才聚在一起。現在遊客多了,不僅可以天天來吹,還可以增加收入。”西江苗寨藝術團蘆笙隊64歲的隊員李玉能說,過去隻想到要怎麼吃飽,現在要考慮怎麼吃好,物質生活是這樣,精神生活也如此。
李玉能所在的西江景區藝術團成立於 2009年2月,主要在景區表演場定時表演。隨著隊伍的不斷壯大,藝術團已由原來的30人增加到現在的200多人。
文化的原生性是西江旅遊的生存之本。以旅遊為載體,西江通過“申遺”來加強文化的保護、傳承與開發,為旅遊發展提供了永續的動力。目前,西江的蘆笙舞、銅鼓舞、苗族民歌、苗族織錦技藝、苗年、苗族銀飾鍛製技藝和苗族鼓藏節等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苗族銀飾製作技藝國家級傳承人之一,楊光賓製作的銀飾造型美觀,紋理清晰,設計巧妙,做工精細,深受中外遊客的喜愛。
西江苗寨的銀匠一般都是子承父業,世代相襲,手藝極少外傳,楊光賓對自己的手藝卻從不保留,從藝30多年來培養了30多個徒弟。但是對於傳承這門技藝的前景,楊光賓深表憂慮:“現在很多年輕人不願學習這些手藝,都選擇外出打拚尋找自己的天空,如果隻是指望自己的子女或本家族弟子來學,會影響這門手藝的發展和傳承。”
好在兒子大學畢業後放棄了在大城市就業的機會,選擇回到家鄉,幫助打理事務,這讓楊光賓倍感欣慰。
過去,以農業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千戶苗寨,總是留不住年輕人,他們帶著美好的希望紛紛外出打工。
“阿濃農家樂”的老板李珍就是其中一位。
1997年,李珍隻身去上海打工,每月1200元的工資,讓她覺得前途很迷茫。尋找一條屬於自己的致富門路,成了李珍回鄉創業的最初目的。
2007年5月,李珍得知第三屆全省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將在西江“千戶苗寨”舉辦,經過深思熟慮,她大膽到信用社貸款20萬元,加上自己之前創業的積蓄,開始了“阿濃農家樂”的籌建工作。2008年8月,在大會召開前一個月,李珍的農家樂正式營業。短短幾年,“阿濃農家樂”的旅遊收入超過300萬元,員工50餘人。
西江人的生活方式和身份,正因為西江的改變而被重新定義。農民變成老板、演員、手工藝者、專業戶等比比皆是。
截至目前,景區的“農家樂”已從2008年前的40餘戶發展到現在的200餘戶,民族工藝品店從28家發展到75家,賓館客棧從3個發展到8個,個體工商戶由65戶增加到184戶,解決就業近2000人,使當地群眾從文化旅遊發展中得到實惠。
2012年 3月19日,投資1.26億元的西江文化旅遊產業園區綜合服務區,投資2000萬元的苗族銀飾刺繡產品研發中心項目,投資1.6億元年產苗族服飾10萬套(件)的民族服裝加工廠等10個民族文化旅遊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在西江營上產業園區舉行,為西江的文化旅遊產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12年10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西江千戶苗寨調研時強調,貴州的實踐充分證明,文化與旅遊結合,有利於把文化之“魂”與旅遊之“體”有機統一起來,提升旅遊的品位、精神價值和人文含量,增強文化的傳播力;有利於把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促進二者良性互動;有利於加快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步伐,幫助更多群眾共同富裕。
產業還在發展,故事還在續寫,千年古寨風貌依舊、魅力依舊,白水河畔的天籟之音,在西江的美麗變遷中成了最動聽的旋律。(責任編輯/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