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近代工業的一波三折
悅讀貴州·建省600年
作者:張幼琪 史繼忠 王哿幸子
貴州近代工業始於清末,但一陣熱潮之後緩慢下來;抗戰時期得到一個特殊機遇興盛起來,戰後又漸衰萎;1958年前後有一個小的起伏。幾次興衰,一波三折,與全國形勢的變化密切相關,反映了貴州近代工業發展的曲折道路。
清末及民國年間兩起兩伏
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清末貴州近代工業興起,在全國有一定地位。光緒十年(1885),貴州巡撫潘霨奏請開采貴州礦產,於次年在省城設立礦務公商局,並在鎮遠、常德、漢口、上海設立分局“湊集商股”,購置機器創建貴州近代工業企業——青溪鐵廠,在英國購置全套煉鐵、煉鋼設備,以江南製造局候補道員潘露為總辦,在上海聘請了法國人羅克萊等5名工程師,於光緒十六年(1890)生產出“天字一號”鐵錠,擬將產品運往常德、江口、上海銷售。青溪鐵廠是我國近代鋼鐵工業的先驅,比湖北的漢陽鐵廠還要早,在引進機器設備、技術人才和招商引資方麵都是很早的,還率先采用股份製,但因官僚體製及資金、焦煤等因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停辦。繼之而起的是英法水銀公司,它是一家外資公司,以機器生產開采萬山汞礦,建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光緒二十八年(1902),法國來福公司與貴州簽約創辦中外合資“華洋正安鉛礦公司”。光緒末年督辦雲貴礦務的唐炯聘請東洋技師在威寧等地開采銅礦,貴州巡撫林紹年委安順知府瞿鴻錫在安順設立豐泰礦務公司,清末實行“新政”時在貴陽設立農工商總局及官錢局。宣統元年(1909),鹽商華之鴻創辦貴陽文通書局,派田慶霖等到日本采購機器設備和學習印刷技術,是貴州最早的私營近代工業企業,在全國僅比商務印書館晚兩年。宣統二年(1910),熊靜安創辦貴陽皮革有限公司,使用機器生產和化學藥品製革。
清末貴州近代工業驟然興起,大都“早產早夭”。進入民國以後,在長達23年的軍閥統治時期,戰亂不斷,政權更迭頻繁,加之交通製約和財力不足,近代工業舉步維艱,雖有某些工業出現,但發展相當緩慢。
這一時期的近代工業,除兵工廠外,都是民辦的輕工企業,製革業有順昌製革廠、振華製革廠,火柴業有貴陽惠川火柴廠及協昌、德泰、義昌、燧明等火柴廠,印刷僅文通書局一家,永豐造紙廠收回後改為西南造紙廠,生產肥皂、蠟燭的化工廠多是一些家庭化工廠或規模很小的廠家,有幾家小玻璃廠和針織廠,陶瓷廠和煉油廠均為半土半洋。
抗日戰爭爆發,急劇改變了貴州的地理區位。東北、華北淪陷,礦產資源為日本侵占,開發西南礦產提上了重要的日程,貴州成為實業部、資源委員會關注的重點,把人力、物力和投資轉向貴州。由於戰爭的需要,服務於軍事的兵工廠、飛機製造廠、汽車修理廠、機械廠、輪胎廠紛紛遷往貴州,推動了機械、化工等工業發展。由於東南沿海及長江中下遊城市被占,物資供應緊缺,而人口又迅速增加,貴州輕工業有了廣闊市場和發展空間,刺激了各種日用必需品的生產。淪陷區疏散的人口大量注入貴州,他們帶著資金、技術在貴州創業,興辦起許多工廠。
抗戰期間,貴州進入了“戰時經濟”的主流圈,外來的資金與貴州資源結合,科技人才與貴州開發結合,有資源、有資金、有技術、有市場,工業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把貴州延緩了20多年的近代工業推向新的高潮。貴州過去沒有的工業大都在這一時期出現,貴州已有的工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這個意義上講,抗日戰爭給貴州帶來了一個“特殊的機遇”。但是這種“機遇”是在戰爭環境中出現的,抗戰勝利後許多條件很快消失,資金流、技術流、物資源減退。不過,我們還不能簡單地把它說成是“流水式”開發。因為在“大複員”之後,工廠並沒有大量遷走,許多工業後來都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例如卷煙、橡膠、汽車製造、電力、化學工業等。技術人才雖有相當一部分返回原地,但不少在貴州已安家落戶。抗戰勝利後貴州工業的衰退,主要是退出了經濟主流圈,投資重點轉移,人才向外流動,市場逐漸縮小,不再具備抗戰期間工業發展條件,在“內戰”開始以後更顯得衰落,所以解放初期麵臨著一個殘破的局麵。
“大躍進”前後的貴州工業
抗戰時期發展起來的工業,無疑是貴州在新中國工業建設起步的基礎。解放初接收的“官僚資本”,主要是貴州企業公司和資源委員會經辦的企業,如貴陽電廠、貴州煙草公司、貴州水泥廠、貴州玻璃廠、貴州火柴廠、貴州蛋廠、築東煤礦、大興麵粉廠、遵義酒精廠、貴陽模範工廠、修文發電站、豫豐紗廠等。還有一些兵工廠,經過改造成為貴州的“國營工業”。私營工業門類多、規模小、技術層次低,全省1339家企業分屬42種行業,絕大部分是幾個人的小廠和手工作坊。化學工業廠家最多,除貴州化學工廠、青山礦業藥品廠、一元化工廠,新築製酸廠等稍有規模而外,大部分是小型酒精廠和化學工業社。機械工業隻有中曹機械廠、馬王廟修車廠、新生五金廠幾家有較多設備,其餘的多是從事修理、製造零部件及翻砂的小廠。像樣的紡織廠僅豫豐紗廠一家,各地5萬多家織戶使用的多是簡單機具。比較發達的煙草工業,除貴州煙草公司外有6家機器卷煙廠,其餘的多是一兩部機器的小廠或手工卷煙作坊。茅台酒生產實僅成義(華茅)、榮和(王茅)和恒興(賴茅)三家燒房,產量不大。全省最大的貴陽電廠裝機容量不過3040千瓦,安順、遵義、普定、銅仁的小電燈廠隻能供25瓦電燈300至1200盞之用。三年國民經濟恢複發展,主要是充分利用原有的技術、設備恢複到1943年的水平,適當興建了一些工廠,如貴州錳鐵廠、貴州銻廠、貴州鉛鋅廠等。1952年,全省有國營工業企業52家,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82.3%;私營工業共1277家,其中50人以上的企業11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