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貴州近代工業的一波三折(2 / 2)

“一五”(1953-1957)計劃期間,國家的重點建設項目都安排在東北、華北和西北,貴州沒有重點項目。這一時期主要是發揮企業的固有潛力,發展煤炭、生鐵、農具、化肥、食油、絲織、卷煙、食品等工業,地方投資7800萬元興建了320個小廠(其中100萬元以上的建設項目17個)。1954年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將私營企業改為公私合營,將手工業者組織成生產合作社,納入國家生產計劃。經過5年努力,1957年全省工業總產值達6.05億元,占當年工農業總產值的33.55%;輕工業與重工業的比重為56.1:43.9;在工業總產值中,國營工業占86.59%,公私合營及集體所有製企業占1.82%。

中蘇在政治上發生嚴重分歧以後,蘇聯停止對中國建設項目的援助並追回貸款。麵對這種形勢變化,1958年5月黨中央召開八屆二中全會,提出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要求盡快改變我國經濟文化的落後狀況;但在急於求成的思想指導下,片麵強調經濟建設發展的高速度,過分誇大人的主觀意誌作用,忽視了客觀規律,於是出現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二五”(1958-1962)計劃期間,貴州出現了一個大辦工業的熱潮。萬山汞礦和開陽磷礦成為開發重點,以汞抵償蘇債務,從磷礦中提取國防急需的鈾礦,並著手開發黔中鋁土礦,建立貴陽鋼廠。在赤馬店興建貴陽電廠,建設貓跳河梯級電站。國家在貴州安排了14個機電工業項目,新建和擴建中心鑄造廠、水電設備廠、重型機床鍛壓設備廠、高壓開關廠、大型空壓設備廠、變壓器廠、大型鼓風機廠、礦山機器廠、電動機廠、綜合電機廠、動力機械廠、電纜廠、小型工礦車輛廠等。在此推動下,貴州興建了貴州化肥廠、劍江化肥廠、遵義堿廠、開陽磷礦、息烽磷礦,新建貴陽棉紡廠、都勻麻紡廠、貴陽針織廠、都勻針織內衣廠,又擴大貴陽煙廠、貴州煙廠並增設貴陽複烤廠,還建起了一些造紙廠、製革廠、玻璃廠、搪瓷廠。國家又組織沿海工業內遷,從上海搬遷來了海光皮革廠、解放皮革廠、華成膠鞋廠、明星鎖廠、黔光鋁製品廠、肉聯廠和凱福糖果廠等企業。這一時期在貴州形成了一些新的工業區,如萬山特區、開陽特區、清鎮工業區、惠水工業區、小河工業區、白雲工業區、中曹工業區,遵義、都勻等地的工業也發展起來。

客觀地講,在全民大辦工業的熱潮中,貴州工業得到國家大力支持,並乘著建設高潮的到來向前推進了一步,冶金、電力、機械、化工、紡織、輕工都有了新的發展。

然而,這一時期的工業發展具有“冒進”的特征,“遍地開花”,攤子鋪得太大,重工業占的比例太大造成工業比例關係失調,工業過猛過多超過社會的承受力,不講經濟規律和科學規律,工業發展破壞生態環境。“大躍進”加上“公社化”,造成了“國民經濟困難”,不得不在1960年進行“調整”,大幅度壓縮基本建設投資,施工項目由6000多個減少為500個,對不具備條件的企業進行關、停、並、轉,大力精簡企業職工,扭轉經濟建設的被動局麵。工業在1958年猛然發展起來,又在1962年驟然冷卻下來。這種猛上猛下的情況,固然與全國形勢有密切關係,也與貴州工業基礎薄弱有關,再次反映出貴州工業發展的不持久性和不穩定性。(責任編輯/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