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3)(1 / 3)

孩子對很多東西都感興趣,但由於年紀小和智力低的關係,不是任何一件事都可以馬上學得來的。有時孩子隻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問一兩句;有時孩子正玩得興高采烈,才沒有心情安靜下來學東西;有時就是成人們所解釋的太高深,他們聽不明白,所以馬上就會失去了興趣。

如果我們發覺孩子學習不來時,可以暫時把話題放下,以後還有很多機會再遇到這問題的呢!

反過來說,假使孩子對某種事情確有興趣,而這門學問根本就不是孩子可以明白或學習得來的,這又應該如何去處理呢?

四歲的秀蓮問爸爸:“奶奶為什麼不回家?”做爸爸的向她解釋:“奶奶生病了,要住進醫院。”秀蓮問:“奶奶生什麼病?”做爸爸的滿臉愁容告訴她:“奶奶患上了癌症,她覺得很痛苦呢!”秀蓮從未聽過癌症這個名詞,很覺得新鮮,所以繼續發問:“什麼是癌症?那是什麼東西?給奶奶塗點藥酒不就好了嗎?”做爸爸的對醫學的認識不多,對癌的認識就更少,隻知道這是一種惡性腫瘤,它的生長速度很快,會很快就破壞體內的良性細胞和人體組織,最後,就置人於死地。但他想到四歲的女兒是不會明白什麼是細胞,什麼是良性、惡性,什麼是人體組織等名詞的,所以經過一會兒的考慮,他就很坦白地告訴秀蓮說:“癌病是一種病症,患上這種病的人覺得患處很痛苦,就算塗了藥酒也沒用。”

爸爸的簡單答複是滿足了秀蓮的好奇心,也答複了她的問題。如果秀蓮再發問,做爸爸的會按著所問的去答複。他沒有責備孩子在他心情煩悶時問問題,沒有趕快打發孩子自己去玩,不準多問,沒有批評或取笑她的問題幼稚,也沒有不耐煩地告訴秀蓮這是很複雜的醫學知識,就算向她解釋她也不明白,更沒有敏感地以為孩子對醫學有興趣,說不定她想做個大夫,於是就長篇大論把他對癌症的知識全部告訴孩子,這樣做反而會弄得孩子莫名其妙。

以上就是家長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知識來輔導孩子學習的例子,但必須要按著孩子的年齡、理解能力和興趣去指導他們,最重要的就是鼓勵他們去發問和學習,要提防把他們學習的興趣窒息。父母輔導孩子學習的目的不是隻限於直接把知識告訴他們——因為父母不是百科全書,根本沒可能通曉每件事,最重要的責任還是:一是保持孩子學習的好奇心,鼓勵他們不恥下問,要“學”就必先肯“問”,有問才有答;二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情緒,讓孩子生活在一個愉快寧靜的環境裏,隨時隨地保持開朗的心情,任何時間都可接受新的知識,專心一致去研究新的事物;三是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幫助孩子克服學習時所遇到的困難,分享孩子每完成一個學習階段時的樂趣和稱讚孩子學習的成績。

(3) 激發孩子的求知好奇心

家長一定要保護和激發孩子的好奇心,使他們喜歡學習,熱愛學習。兒童的學習興趣往往是和好奇心聯係在一起的。好奇心是兒童的天性,是孩子們求知的一種反映,也是兒童智慧的火花。他們有探索現實生活中各種未知事物的強烈願望,對周圍一切感到陌生、新鮮、好奇。

正是出於各種好奇的心理和舉動,有時難免要闖禍,如把鬧鍾拆開,以弄清鬧鍾為什麼會打鈴。有時他們對大人所說的,也要親自試一試,企圖自己找出答案。平時孩子們往往愛問“為什麼”,有的家長由於不了解他們這種好奇心、好問的特點,把這些正常現象看成是搗亂、淘氣,因而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往往采取冷淡、漫不經心、瞞哄和支吾搪塞的態度,或者不予理會。這種做法,會有損於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長,挫傷他們求知的積極性。要知道,少兒的智力正是在好奇—滿足—好奇中得到發展的。

對於求知欲旺盛的孩子來說,最大的快樂莫過於知道了從來不知道的奧秘。揭開奧秘後所體驗到的愉快和滿足的情感,反過來又激起新的探索興趣。作為家長,不僅要尊重、保護和正確引導孩子的好奇心,而且應努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使幼稚的好奇心發展成為強烈的求知欲。對孩子提的問題,要確切、通俗易懂、有條理地給以答複,如果暫時答複不了,可以告訴他:“這個問題等弄明白以後,再告訴你。”但是切記事後一定要兌現。如果對孩子求知的欲望采取應付的態度,不僅會抑製孩子好奇心的發展,也會影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對今後的教育不利。